当今的上海,繁华而现代。但在空间利用上,却越来越“小气”,建设用地“负增长”,规模“总量锁定”。这种“小气”的背后,是城市更新向“存量空间”的转变,也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记者来到上海普陀区时,这正在进行1000多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搬迁,其中不少是上海曾经的骄傲。但在储备用地总量极小的情况下,新一轮规划调整中,这些工厂的关停成为大势所趋。
上海市规划部门调研发现,土地资源已经遭遇“天花板”,国土开发强度达到36%,大幅高于巴黎、伦敦等城市。而另一方面,土地的单位产出却不高。
用好存量,提高效率。“十三五”期间“有机更新”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下,设定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等“四条底线”,常住人口不超过2500万,建设用地增量逐年减少,生态用地大幅增加。
按照有机更新理念,正在进行的黄浦江东岸21公里岸线打通工程,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公共空间的回归,生态岸线的打造,都是主要目标。
今后,黄浦江东岸迎来的将是功能属性的更新优化。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造船厂搬离后,就将改造成公共文化设施。而这种转换的有机性,不仅体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减上,也体现在转换的方向和速度上。
现在,上海的有机更新正从外表向内里延伸。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城市空间第一次向地下拓展。四栋摩天大楼在地下融会贯通,原来车水马龙的地面,则有了新的身份属性。
根据最新规划,到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红线,这比原来的规划目标减少41平方公里;一些产出效率低下的仓库、堆场正在拆除;规划建设的21个郊野公园,总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