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又到了橘黄稻香的时节,大闸蟹开始走俏,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消费角度来看,长三角都是名副其实的“主力”,今秋舌尖上的“蟹经济”,还能品出哪些新味道?小小的大闸蟹又会如何拉动地方经济?
已有上百个品种 为何还要培育新品种?
中华绒螯蟹别称河蟹、毛蟹,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6000万年。其中,以产自长三角太湖区以及昆山阳澄湖最为著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一直深受饕客们喜爱,唐代诗人李白曾赞“蟹螯即金液”。但由于对水质和温度要求高,每年只能在秋季才能品尝到新鲜捕捞、个大肥美的大闸蟹,也让秋季成为了品蟹的黄金期。
今年高温天多,不适合大闸蟹生长。能不能选育一个耐高温的品种?还有的消费者说,大闸蟹胆固醇含量高,能否选育一些低胆固醇的品种?这个都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从而促使产业需求的变化,培育新品种正是为了满足如今各种个性化需求,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举例道。
在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大钟看来,如今的崇明大闸蟹早已不是以往的“乌小蟹”了,“与海洋大学共同研究的‘崇明1号’,就是目前培育新品种的‘拳头产品’,‘崇明1号’不仅个头大,同时,由于崇明岛特殊的地理优势,从长江里带来很多营养盐,积累在崇明岛,所以崇明岛出产的大闸蟹有股特殊的鲜味”,施大钟自豪的说。
工业4.0如何改变养殖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闸蟹年产量80万吨左右,长三角就占了60%,是最主要的产区。同时,上海是大闸蟹消费量最大的城市,消费了全国10%左右的量。大闸蟹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它更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产业。
在王成辉看来,工业4.0早已在各个方面深入大闸蟹产业。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和变革。
在养殖端,用无人机投喂大闸蟹、用无人机探测水质;在物流端,用无人机送货,买家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到新鲜的大闸蟹。如何精准投喂,让投下去的饲料不浪费。监控大闸蟹何时蜕壳,有没有蜕过壳。建立数据库,让每只大闸蟹能够做到“蟹脸识别”,实现全程可溯源,这些都是工业4.0正在做的。
小螃蟹如何拉动地方“大经济”?
“大闸蟹从出生到上餐桌,历经三个阶段,苗、种、成蟹,这三个阶段包含了很大的产业链,产业产值高达800亿元。举例来说,阳澄湖大闸蟹的产值在2亿元左右,但它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达到400亿元,放大了20倍”。在王成辉看来,“一只小螃蟹,带动的是一二三产业一齐发力”。
“除了将品蟹和旅游相结合,为了让最新鲜的大闸蟹用最快速度送到买家手中,还会在一些重点城市建前置仓,把大闸蟹直接送到前置仓暂养,这样能更好保证蟹的品质”,施大钟表示,“崇明现在基本上都可以在养殖区域直接吃蟹”。今后,围绕“养、销、品、游、文”五个方面,还将建成一条集生产加工、冷链物流、湖鲜美食、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王成辉还建议各个养殖区域,开发一些即食性的加工产品,“像蟹柳、蟹肉包括软壳蟹也是一种销售产品”。小小一只蟹,门道千千万,做足“蟹文章”,拉长蟹经济,当越来越多的科技、越来越多的创意集聚,相信大闸蟹,这份来自长三角的“限定美味”,一定能激发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编辑: | 朱声波 |
责编: | 秦扬轲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