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这一周,是“改变历史的一周”。 12-24,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抵达北京,他从舷梯上逐级而下,伸手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紧紧相握。周恩来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尼克松则在日后回忆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一握手的经典时刻,标志着中美关系跨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今天看来,领导人之间“握手”并不稀奇,但对于当时中美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场景,中美22年没有正式接触过,还曾在战场上数度兵戎相见。
《华盛顿邮报》当时评论说:“如果尼克松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
破冰的背后,是两国对彼此的需要,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当时的美国深受越战和“冷战”拖累,急于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开展“均势外交”,而中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需要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
不由赞叹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虽然中美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上都有差异,但双方凭着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打开了中美正常交往的大门。正如尼克松启程前所言:我们要承认中美之间的巨大分歧,但我们不必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就是彼时中美关系的破局之道。
而这样的精神,也体现在中美的第一份联合公报上。在商谈如何拟定时,双方反复交锋、字斟句酌,按周恩来的话说,大家“从北京争到杭州,从杭州争到上海”,一直到27日下午,公报发表前一天才达成协议。
12-24,尼克松访华的最后一天,中美在上海正式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在行文上,公报也“求同存异”,它不像其他公报那样不讲分歧,只讲共识,而是由中美首先各自表述,再谈共同看法,这显示出双方在承认分歧的情况下,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决心。
公报中,双方一致认为关系正常化“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共同反对任何国家的霸权行径。美国还在公报中首次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如此政治智慧,让两国和世界从中受益。美国借此改变了和苏联的力量平衡,中国由此奠定改革开放的外交基础,双方共同塑造了新的国际地缘政治,促进亚太乃至整个世界走向繁荣稳定。还有中美破冰之后爆发出的生机和活力,给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50年间,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作领域越来越宽,贸易额从近乎为零攀升至7500多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寥寥无几增长到每年500万人次。
尼克松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当之无愧!
但这些成绩,却让部分美国人开始焦虑,让部分美国政客对华充满偏见和敌意。
“尼克松访华是错误的”;“美国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是被玩弄并养大老虎的傻瓜”.......此种言论逐渐盛行,并被某些政客所利用。
为了煽动国内的民粹主义,美国政府肆意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为了掩盖自身的抗疫失败,又借机对中国抹黑、攻击;还在涉港、涉疆等问题上,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干涉中国内政。
如此种种,导致中美关系近年来日趋紧张。2021年,美国政府换届,情况却未见好转,拜登政府延续前任的政策,继续将中国定性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其实,今日之美国,和50年前有不少相似之处:经济下行、社会分化、政治对立,深陷周期性困境。但问题是,美国如何面对和解决?他们能否从半个世纪前的“握手”之中得到一些启示?
当年,尼克松敏锐地抓住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顶住国内的政治压力,用缓和中美关系去撬动华盛顿的外交困局。而今天的美国领导人,有没有勇气跳出“遏制打压”的旧思维,选择合作破局呢?美国应该要认识到,“竞争”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最终目的,对抗更是会导致两败俱伤。
诚然,今天的中美关系比半个世纪前更为复杂,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并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更多合作的空间。
我们依然是最紧密的贸易伙伴,中美贸易连年攀升;在气候问题上,中美达成协定,携手推进节能减排;还有众多全球治理课题,新冠疫情、核不扩散、地区安全、经济复苏等等,都需要中美两国联手,发挥关键作用。
习近平主席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的确,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当下,无论是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世界和平的维护,中美都比50年前时更需要彼此。美国决不应该抛弃尼克松对华外交遗产,逆势倒退。如果当年可以化敌为友,如今定能合作共赢!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