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宜家老年相亲角第十年:领证结婚的凤毛麟角 十对有七对“未婚同居”
年轻人相亲看“房子” 老年人看什么?
“我们都是单身嘛,如果两个人能谈得来的嘛就可以在一起,也可以结婚,也可以同居,都可以。”穿着入时的王阿姨,眉飞色舞地告诉记者。刚过60岁的王阿姨来宜家相亲角已经5年了。她略施粉黛,扎着颜色鲜艳的丝巾,烫过的卷发打理得一丝不苟。
“谈得来”,这也是记者这两天听到最多的“交友原则”。然而事实上,真要以结婚为目的,“谈得来”仅仅是个开始。
“在这里有相中的对象吗?”记者询问紧挨着王阿姨落座的李伯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李伯伯狡黠地笑了笑,看了一眼王阿姨。“你不要跟我坐,我们不熟的,”看到记者手里的摄影设备,王阿姨警觉地说到。李伯伯讪讪地收回目光,拿起叉子娴熟地切下一块牛排送到嘴里,慢条斯理地嚼了起来。很明显,对于如此的反应,他已经很习惯了。
记者与同桌的老人攀谈,他们后来告诉记者,王阿姨和李伯伯其实已经相熟好几年了,甚至会相约着一起来参加聚会。但二人的关系也仅止于喝杯咖啡,吃顿饭,生活中相互帮帮忙,不肯再深入下去。
“退休了嘛,现在这个社会上对钱看得很重,你钱少了她看不上,像我们退休工资3000多块。”李伯伯将自己示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物质条件。
“年纪轻的她在挑选阶段,她在飘,到60岁之内她要做‘咖啡朋友’。”72岁的张伯伯如此总结这里的相亲现象,7年的“喝咖啡”经历让他觉得自己认清了这里的现实,“讲直接点,到生活在一起就是这个经济问题,但是你到宜家里没有大户,没有条件好的,都是工薪阶层,拿点退休工资。”
“老太要吃老头的,老头肯把钱拿出来,但是你老太一分钱不拿出来也不行的,对不对?你说生活在一起,不能斤斤计较的”,张伯伯补充道。
除了“票子”,另外一个有竞争力的因素依旧是“房子”。
“只看到有好多女的,人家挤在前面要想跟他交朋友,他也想跟人家交朋友。”75岁的沈阿姨这样形容张伯伯,一副老克勒扮相的张伯伯7年间在宜家交到了不少异性朋友。有一个原本交往3年的稳定对象,最终因为“房子”问题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就是等你动迁,动迁了你房子有了,她就想跟你深入交往。开了结婚证书一定要房子给她,她怎么讲呢?我比你年轻10岁,总要有个贪图。你知道这个房子值多少钱啊,对不对?”张伯伯原本在静安区有一套老房子,设施条件不好,也不具吸引力,但在去年拆迁之后拿到了一笔不少的钱,正准备在上海郊区买一套两居室。如今交往3年的“咖啡朋友”提出想要确立恋爱关系。“我就跟她讲:以前你也一点没照顾我,现在呢,保质期过掉了,你另外去找吧。”
半辈子的人生经历,让这些老人在这个热闹的相亲市场中,始终维持着表面客气的咖啡礼仪,却谁都不肯在实际交往中吃亏、被占便宜。半路夫妻,信任本就不易。相亲角的成功率,也就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
有诚心相亲的 也有“捣浆糊”的
“不三不四,上海话说不三不四,普通话说就不是认真的那种老头子,想贪便宜货,我说你看错人了。”有阿姨表示,像这样“捣浆糊”的老年人在这里不在少数,关键是“自己的位置要摆正”。 不过,还真倒是不用对每个人都那么较真。
相亲角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相”着的也“相”着了,“相”不到的,多把这里当成了打发时间的去处。
“做什么?到这里来玩呀”,眯着眼睛,有些耳背的王伯伯一会儿端着咖啡杯穿梭在各张桌子中间插科打诨,一会儿又跑来给记者各种支招:那个阿姨特别能讲的,那个阿姨经常来的。
另一位60岁左右,戴鸭舌帽、茶色眼镜,穿格子西装的伯伯,原本坐在位子上四处观望,寻找目标。看到记者,也是主动上来搭话,乐意担当向导。对这里经常出现的阿姨,他说他都熟悉。
持续了将近十年的老年相亲角,有着令人想象不到的生命力。虽然真正在一起的并不多,但许多老人早已习惯并且开始享受这里独特的“咖啡社交”。喝一下午咖啡,交投缘的异性,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却能各取所需。
“不一定要找对象,大家谈得拢做闺蜜也可以。你认同我吗?你说对不对啊?”一脸笑意,头发花白的李阿姨思想颇为前卫,对自己“喝咖啡”交来的“闺蜜”更是津津乐道:“我已经找到一个了,但是我不敢深交下去,找了一个比我要小10岁的小弟弟,他蛮喜欢我的。他毛线衣服坏了,没人给他织,我会织的,我帮他织。我家里自来水管子电灯坏了,他会做,他是搞物业的,他就帮我来做,不是蛮好的嘛。”
坐在李阿姨旁边的是她的隔壁邻居,单身的孙阿姨。经李阿姨介绍,孙阿姨也想来这里交交朋友。
十对有七对“未婚同居” 却同居出“过命的交情”
Knews记者连续两周前往,本想寻找一两对结婚的老人,讲讲他们的故事,却被告知:将近十年仅有几对老人是领了结婚证的,都已经不在这里。确立了恋爱关系的,更多的是“未婚同居”在一起,并且大都处于半保密的状态。
72岁的张伯伯和75岁的沈阿姨已经“未婚同居”一年多,不过他们大大方方,经常回相亲角找老朋友们喝咖啡聊天。他俩也是让这里不少老人艳羡的恩爱典型。
“我想谁要我啊?我是残疾人,一个手不好,脚不好,我又生过大病。”曾患过直肠癌的沈阿姨是在三年前跟着好友走进这里“喝咖啡”的,她当时并没想过,以自己的条件真能在这里找到伴老的对象。
“我想不到找了年龄比我大3岁的,我从来没想到过,这(本来)不是我理想当中的人。”儒雅懂穿的张伯伯,曾是老年相亲角的“万人迷”。在结识沈阿姨之前交往过的“咖啡朋友”,都是60岁左右年轻漂亮的阿姨。
“说他朋友好多,他今天跟你谈谈,明天可能要跟人家了。”两人因为喝咖啡渐渐熟悉,背地里却有不少人“善意地”提醒沈阿姨。然而在张伯伯眼里,沈阿姨却渐渐成了命中注定伴老的对象:“不一样,全上海最好的。她没有想法没有贪图,她是老实人,我也要对她好一点。”
讲起以前交往过的对象,张伯伯说,不喜欢她们动辄就谈论退休工资、房子和动迁:“她们不肯付出,也得不到。” 6个月的同居试婚生活,沈阿姨和张伯伯花销各半。期间,张伯伯三次被送急诊就医,还有一次严重到发了“病危通知书”。发病时,要是没有沈阿姨及时叫120,后果可想而知。有了过命的交情,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坚固。也正因为如此,张伯伯在企业担任高管的女儿从开始的不信任、不理解,渐渐转变为放心、祝福。
卸下防备心理的张伯伯带着沈阿姨玩遍了周边十几处农家乐,坐过游轮,去过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留下的合影塞满了两层抽屉。张伯伯打算用动迁房子的钱在郊区买一套两居室:“我们反正永远在一起,没什么想法,就这样安安稳稳、平平淡淡、高枕无忧,过日子吧。”
对于婚姻,两个人却似乎达成了默契——一纸证书已经并不重要,对于她们这个年纪的人,能互相陪伴已是足够:“伴到老,就比开结婚证书还要好。”
这样的关系,不是所有子女都能够接受的。两位老人觉得自己很幸运,他们的相扶相持,总算获得了彼此后辈的理解,他们相约相伴到老,而后辈也应允赡养百年。
“要求没有底的,钱多也没有底的,房子大小也没有底的,对不对?很多人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找不到人,找不好,就是讲最后还是一个人等死。”
老年交友背后 是对400多万人的亏欠
“心里有种失落感,到这里来呢有点温暖。回去思想里有个回忆,否则脑子一片空白,很可怜的。时间久了,忧郁症。我们子女都不在身边的,很可怜的。”说是“相亲角”,其实已经有很多老人不再以“相亲”为目的,而只是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哪怕图个热闹也好。
戴金丝边眼镜,穿红色夹克的李伯伯一整个下午都和他的几个同性老伙伴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消磨时间。
“上海郊区、远郊,人家没有地方去,单身的老头老太,今天张老太跳河自杀了,明天李老太又跳河自杀了,单身孤独,就这种后果。我们是避免这个后果呀。”坐在他对面的何伯伯告诉记者,上海这座国际都市那么大,可要在外面寻得一个适合老年人长期聚会的地方,极为不易。要么环境太差,要么消费太高,市面上一杯咖啡动辄30几块,还不能续杯、久坐,“就连位于北京西路的专门供老年人社交的‘银发大厦’,门票也从5块涨到了15块,这还不算其他消费。”
这位不愿意面对镜头的伯伯,说出的却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心声。“银发”时代有多汹涌?据官方发布的信息,截止到2015年底,全上海已经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0.2%。老龄化正呼啸而来,然而哪怕是北上广这样领先的大都市,也不敢说自己完全准备妥当。
端一杯咖啡、独自坐在角落的彭阿姨,在周围熙攘的映衬下,反而有些醒目。这是她第一次出现在老年相亲角,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显然有些陌生和拘谨。彭阿姨是四川人,女儿在上海工作,半年前她也就随迁来了上海。平时因为女儿工作繁忙,她只能一个人待在家中,没有朋友也没人说话。记者主动上前攀谈,她有些兴奋,像很久没有遇到说话人那样,一直说个不停。她已经忘记了要倾听和与人沟通,只是表现出一副很想说话的样子,表情却有些紧张和小心翼翼。她说是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这里有老年人聚会的,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在和她短暂的接触中,记者切切实实感受到缺乏社交生活、子女无暇关爱,带给她精神上的影响和改变。
来自重庆的杜阿姨情况要好很多,她是主动转过身来和记者、彭阿姨打招呼的。她说自己是3年前跟随女儿迁到上海居住的,来这里已经1年多了,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好朋友。“每周大家聚聚、喝喝咖啡,很开心的。”杜阿姨讲话的时候神彩飞扬,染烫了头发,扎着艳丽的丝巾。
必须承认,上海是领跑“老龄化”的城市,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这其中,空巢老人、随迁老人,又是亟需被关怀的对象,他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双重危机。
有媒体报道,7.8%的空巢老人存在焦虑情绪,而非空巢老人的焦虑比重仅为2.7%;15.6%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情绪,而非空巢老人有抑郁情绪的仅占9.4%。可以说,“咖啡社交”是一个窗口,老人的负面情绪在这里获得了稀释,不过,这一沉重的社会责任本不该让一家商场去承担。
老年人集聚占座、外带零食,甚至大声喧哗、大打出手等行为让商家颇为头疼和无奈。“免费咖啡”已经被迫取消,“先消费再入座”的新规却没能够发挥实质性的规劝作用。而口口宣传和媒体报道,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奔到这里。老年群体和商家拉锯关系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都市背景下,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亟需得到满足,更多没有消费负担,环境舒适的老年社交空间亟需被构建。
从“相亲角”开始的自我救赎:写在最后
有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有老年人喜欢喝咖啡。而这,已经是宜家相亲角的第十个年头。
咖啡在手中旋转,餐桌扮演着社交舞台,老年人在这里上演着或现实、或魔幻的人生情景剧。
老年人离不开这个“舞台”,是因为找不到其他的去处。
城市在高速前进,源源不断给年轻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和选择的空间。
只是,在那个奇妙的角落,有很重要的东西,却一直被我们忽视。与其说相亲角是为了“相亲”,不如说那是老年人的一场“自我救赎”。
他们,是我们的父母、长辈、家人。
(编辑:胡琰琦)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