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犹太人的守护者, 有人说,他是疯狂扩建定居点的魔鬼, 克林顿不喜欢他, 奥巴马讨厌他, 新总统特朗普来了,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实现抱负的机会来了吗?
“你好,唐纳德”。
“你好,比比”。
这不是迪士尼动画中唐老鸭遇到小鹿斑比,而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见面的寒暄。
“比比”,是内塔尼亚胡的昵称,因为名字叫本雅明,被他姐姐叫成了BiBi。
这是特朗普上任三个月后首次出访,以色列是他的第二站。
此前几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是在任期第二年才到访以色列,卡特是第三年,尼克松、小布什和奥巴马,甚至等到第二任期才去。
特朗普对自己的“亲以”立场,丝毫不掩饰。
“比比”:终于等到特朗普
12-25,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消息传到以色列,“比比”无比兴奋,打电话、发推特、发声明,甚至特意录制视频,庆祝特朗普当选。“比比”在视频中称,共和党是“以色列的真朋友”。
“比比”断断续续的11年总理生涯中,碰上的总是三观不合的民主党美国总统,如今,终于遇到了共和党总统特朗普。
竞选期间,特朗普就信誓旦旦,称自己当选后,将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
在外界看来,大使馆“迁址”耶路撒冷,等于是认同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完全占有权,因此也被巴勒斯坦,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视为难以容忍的“挑衅行为”。
特朗普不仅说了,还说了不止一次。
2016年12月,美国在安理会中投弃权票,导致联合国36年首次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计划,导致美以关系极速降温。
“比比”没料到奥巴马临下台前“这一手”,感觉被“铁杆盟友”背叛,于是发表强硬讲话谴责决议,还拉黑了投赞成票中的12个国家,停止与他们的外交关系。
“比比”一边在发飙,一边也在隐忍,导致决议通过的“始作俑者”美国,并不在他的“拉黑”名单中。他在等待特朗普的上台。
特朗普也非常“识时务”地在推特上“隔空喊话”:“要坚强,以色列,12-25(新总统就职)很快就要来了”。
以色列等来了特朗普上台,“比比”也等来了特朗普本人。
12-25,“比比”高规格迎接特朗普。此前,听闻有几个部长不想去接机,“比比”还特地召集会议,紧急给大家做思想动员工作,要求所有部长都必须前往机场接机,一个都不能少。
“比比”必须重视,这是他总理任期中遇到的第一个共和党美国总统;以色列必须重视,这不仅是以色列扭转美以关系的重要当口,也是以色列掌控中东局势的关键契机。
“比比”:守护犹太人
“比比”力挺特朗普上台的另一个原因是,特朗普竞选对手是希拉里·克林顿。对“比比”来说,希拉里不仅是民主党人,她还是奥巴马的国务卿,是比尔·克林顿的妻子。而在克林顿眼中,“比比”和拉宾遇刺可脱不开干系;在奥巴马眼里,深深的“仇恨”更是不可计量。
事情要从“比比”的父亲本齐翁·内塔尼亚胡说起。本齐翁是一名以色列历史学家,笃信保守的犹太复国“修正主义”。他相信以色列应该存在于约旦河的两岸,应该拒绝向阿拉伯世界做出任何妥协。
因为这样的“极右”主张,本齐翁几乎是被赶出以色列的。年幼的“比比”跟随父亲去了美国。
父亲原本把自己的政治希望寄托在大儿子,也就是“比比”的哥哥乔纳森身上,但乔纳森在1976年恩德培行动中不幸阵亡。“比比”作为次子,担起重任,继续实现父亲的政治夙愿。
“比比”极度崇拜父亲, 很自然地接受了犹太复国“修正主义”思想,在整个执政生涯中,始终表现出强烈的鹰派作风。他一直有强烈的危机感,觉得整个世界都对犹太人充满敌意,犹太人必须要自保,他的使命就是要拯救犹太人,守护犹太人。
内塔尼亚胡父子
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比比”还亲身感受过阿拉伯世界对“犹太人”的敌意。
1967年,“比比”18岁那年,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六日战争”爆发。“比比”顾不上参加高中毕业典礼,紧急赶回以色列参军。
五年后,“比比”回到美国,在麻省理工继续学业。青年时代的“比比”心系祖国,两度回以色列参战,两度回美国继续求学。这种独特的经历,让他在美国犹太人中颇有名气,甚至帮他打开了事业新局面。他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成为捍卫“以色列”利益的代言人。
“比比”曾经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说:“我28岁,我为我的国家打了两次仗。我知道没有人比以色列人更希望和平。”
年轻的内塔尼亚胡在电视节目中
“比比”的仕途随后一路上升。33岁时,他成为以色列驻美国使团副团长;35岁时,就任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年轻的“比比”,用自己的雄辩口才在各种舞台上捍卫犹太人权力,守护犹太人安全。
然而,“比比”的政治抱负远不止此,他觉得自己的政治夙愿只能在一个地方实现,那个地方不是美国,而是自己的祖国以色列。
1988年,39岁的“比比”决定辞职,随后回到以色列,开始在政坛寻求发展。
“比比”:双手“沾满”拉宾的鲜血?
12-25,一个星期六的夜晚,犹太教的安息日。
夜幕降临后的特拉维夫,依旧灯火通明,热闹异常。
大约10万以色列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到市中心“国王广场”,在那里聆听时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的演讲,举行支持巴以和平进程的盛大集会。
拉宾演讲完毕,在众人簇拥下走下主席台,准备乘车离开。人群中突然窜出一个犹太青年,掏出手枪,从背后向拉宾连开数枪。
拉宾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拉宾的和平集会,是在回应以色列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抗议示威游行。以色列“右翼”集合在一起,抗议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的《奥斯陆协议》。
“比比”正是这场抗议示威活动的中心。
在这场规模浩大,充满愤怒情绪的集会中,有人高喊:“在血与火当中,我们将驱逐拉宾”,还有人点燃了拉宾画像的海报,在广场肆意放火。
集会中,“比比”站在一幢小楼的阳台上,向失去理智的支持者们,发起鼓舞人心的演讲。他用强烈的语言反对拉宾与巴勒斯坦的和解:“阿拉法特(时任巴勒斯坦领导人)是个谋杀犯”;“我们永远不会允许耶路撒冷被分裂”;“我们只有一个耶路撒冷,我们将会保卫她”。
演讲声、口号声、打骂声交织在一起,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人群逐渐失控,人们开始相互扭打在一起,甚至开始打砸放火。
拉宾遇刺身亡,人们责怪“比比”的“间接煽动”。拉宾的支持者聚集在“比比”的家门口,高喊“‘比比’是谋杀犯,你的手上沾满拉宾的鲜血”。
拉宾的妻子也公开表示说:“是的,我因此责怪内塔尼亚胡。”
同样不能原谅“比比”的,还有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
在拉宾的葬礼上,克林顿有所指地说:“你们的总理是和平的使者,却成为了仇恨的受害者。如果人们不能放下仇恨、放过敌人,他们将会在自己的心中播撒仇恨”。
坐在台下的“比比”,当然能听出克林顿的弦外之音。他有些沮丧地说:“现在他(拉宾)是英雄了,如果他没有被暗杀,我将会在选举中击败他”。
“比比”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政治生涯快要完了。
“比比”的首次总理生涯
克林顿有多敬爱拉宾,就有多讨厌“比比”。在克林顿眼里,“比比”不仅与拉宾的死难脱干系,还会破坏他好不容易牵线拉宾与阿拉法特签订的《奥斯陆协议》。
拉宾死后,克林顿开始暗中“干涉”以色列大选。他出手支持拉宾的副手希蒙·佩雷斯,希望佩雷斯能击败“比比”,继续《奥斯陆协议》。
但这一次,风水转到了“比比”这一边。
随着大选临近,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制造了一系列袭击活动。在耶路撒冷,一周内两辆18路公共汽车先后遭遇炸弹袭击,造成多人死伤。
接连不断的爆炸,炸慌了以色列选民。“比比”不失时机地向选民承诺,只有他,才能给以色列人民带来“安全”。
这一招明显奏效了。1996年5月,“比比”最终胜选,而大洋彼岸的克林顿闻讯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当选后没多久,“比比”前往美国拜会克林顿。然而,当他的车队到达白宫时,克林顿甚至都没有出来迎接他。更为夸张的是,克林顿将他一个人丢在会议室中等了很久。
双方会谈的内容不出“比比”所料,克林顿要求他继续《奥斯陆协议》,并且要求他与去见阿拉法特,一个“比比”曾称之为“谋杀犯”的男人。
虽然“比比”对《奥斯陆协议》有所保留,但他清楚美国之于以色列的重要性,他无法忽视克林顿的要求。
回到以色列后,“比比”强忍心中不满,越过边境去见了阿拉法特。当然,他没有忘记在会后,和阿拉法特亲切握手,让全世界看到克林顿想要看到的“和谐画面”。
与阿拉法特的历史性的握手,却让“比比”黯然神伤了好久。他说;“我的父亲是不会同意这样的握手的”。
表面文章之后,“比比”在落实《奥斯陆协议》时,刻意延缓,能拖则拖。
可是,这个方案看似“巧妙”,却两头不讨好。右派指责他懦弱,左派指责他虚伪。在这场博弈中,没有人真正高兴。
事实证明,没人高兴的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1999年,“比比”在大选中惨败。再一次,“比比”觉得自己的政治生涯要完了。
没有了“比比”,克林顿大舒一口气。他邀请阿拉法特还有“比比”的继任者艾胡德·巴拉克一起碰面,继续推进《奥斯陆协议》。
三人行走在林荫小道上,气氛融洽。那时的克林顿,看起来笑成了一朵花儿。
奥巴马VS“比比”:相看两生厌
该如何评价“比比”?这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定论。
对一些人来说,他是一个在疯狂扩张定居点的有道德污点的魔鬼;对另一些人来说,他是以色列,也是犹太人的忠实守护者。
奥巴马或许属于前者。如果要找一个比克林顿更不喜欢“比比”的美国总统,那一定就是奥巴马。
2008年底,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不少以色列人心中都有个疑问:“奥巴马?这个人的中间名是侯赛因,他的家人中有穆斯林,这样一个人,会给以色列带来什么?”
12-25,奥巴马在上任第一天,就给了以色列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把上任后的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
奥巴马走马上任之际,以色列正在准备大选。在那片焦灼的土地上,巴以之间的暴力冲突依然持续不断。命运似乎在轮回,和1996一样,凭借对“安全”的承诺,时隔十年,“比比”再次当选以色列总理。
当白宫工作人员把“比比”当选的消息告诉奥巴马时,奥巴马的脸色是阴沉的。
2009年5月,当选总理后的第二个月,“比比”前往白宫会见奥巴马。
这一次见面,比他想象得更加糟糕。奥巴马严肃地告诉他,“以色列不能扩建定居点,这不是一个建议,这是一个要求!”在记者的镁光灯下,“比比”如坐针毡,眼中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一脸焦虑无助的内塔尼亚胡
这是一个“糟糕”的开局,然而事情似乎在“越来越糟”的方向上一路狂奔。
一个月后,奥巴马飞往埃及,在开罗大学进行了一场“新的开端”的演讲。奥巴马表示要以积极姿态来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他还表示不能认可以色列不断推进的定居点计划。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访问完埃及后,奥巴马便乘机离开,没有去铁杆盟友以色列,尽管只要45分钟飞行。
在“比比”看来,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这就好比一个多年的老友到你住的街区吃午餐,却没有向住在马路对面的你打个招呼。
这是一个强烈信号!“比比”知道了,奥巴马不喜欢以色列,更不喜欢自己。
其实,奥巴马是个有着马丁·路德·金式情怀的领导人,巴勒斯坦的人权状况是他不能接受的。对奥巴马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的事情,而是一个关乎正义的事情。
2011年5月,奥巴马在一次讲话中,正式提出背书“两国方案”,要求以1967年的边界作为巴以和平谈判的起点。
奥巴马背书后的第二天,“比比”再次紧急启程去了华盛顿。
“比比”决定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在会面中,他直接告诉奥巴马,“不可能回到1967年的边界,以色列也不会与哈马斯支持的政府谈判。”
奥巴马一手撑着椅子,一手托着下巴,极其僵硬地坐在那里,场面尴尬极了。
白宫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说:“这是戏剧性的一幕,‘比比’简直就是给奥巴马上一堂生动的巴以历史课”。
奥巴马VS“比比”:冲突升级
奥巴马与“比比”是理念完全不同的领导人,一个在外交上有“自由主义”倾向,而另一个,则是以国土安全为出发点的保守派。
从巴以问题到伊核问题,两人的冲突再上一个台阶,分歧概括而言,就是一个想谈,一个想打。
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也是奥巴马在政治上左右为难的一年。“比比”当然知道这一点。他决定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在伊核问题上向奥巴马施压。
对于伊核问题,以色列方面态度强硬且跃跃欲试。“比比”下令,积极准备向伊朗的核设施实施直接的军事打击。
然而,根据以色列军方的分析,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开战后伊朗反击的话,以色列则需要美国的支援。那么,美国会不会支持以色列?“比比”知道他需要来自奥巴马的保证。
为了得到保证,“比比”重操旧业,频频在美国媒体发声,希望直接影响美国选民的意见,从而给大选年的奥巴马增加压力。NBC,CNN,一个接一个的电视讲话,“比比”喊话奥巴马,寻求美国的军事支持。
对于伊核问题,奥巴马是想谈的那个人,可是面临大选年,他怎么能告诉自己的选民,他不愿意支持美国的铁杆盟友呢?这无异于“政治自杀”。
两人的关系被更深厚的阴影笼罩。这种痛苦的关系,让“比比”做出了一个其他以色列总理都不会做的惊人决定。他决定在2012的美国大选中站队,支持奥巴马的竞争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他还选择在媒体上发表演说,以期影响美国的犹太选民。
然而,大选的结果让“比比”很受伤,奥巴马胜选连任,而且还获得了69%的犹太选民的支持。
胜选后的奥巴马如释重负,他打算在伊核问题上放手一搏。他指派了几位他信任的谈判专家,计划直接与伊朗谈判。奥巴马还嘱咐说,不要将此事告诉“比比”。
机密的谈判会议,就这样持续了好几个月。
当“比比”从情报人员处得知美国和伊朗的秘密谈判后,差点儿气炸。半年多,铁杆盟友和自己的“敌人”谈了半年多,自己却像傻子一样一无所知!
“比比”爆发了,在机场会议室里,面对到来的美国国务卿克里,他又喊又叫,大拍桌子。
事已至此,“比比”再也不忌惮“撕破脸皮”。
2015年3月,在明知奥巴马将“伊核协议”视为其巨大政绩的情况下,“比比”仍然接受了共和党的邀请,前往美国进行国会演讲。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在美国国会,谈论以色列在伊朗核问题上的计划。
白宫方面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奥巴马则对他拒而不见。
其实,仅仅依靠共和党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让“伊核协议”停止下来。
“比比”应该知道这一点,但他说:“我决意在国会演讲,原因是我要去华盛顿表达以色列的立场。”
不止一次,“比比”向外界强硬表态,“伊核协议糟透了”!
“比比”:要不要相信特朗普?
另一个常常表态说“伊核协议糟透了”的人,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
目前来看,特朗普和“比比”两人之间似乎颇有化学反应。信誓旦旦的表态,庄严隆重的接待,亲密无间的称呼,双方给足了对方面子,一切看起来颇为完美。
然而,特朗普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比比”并不确定。
和特朗普一样,“比比”的偶像也是美国总统里根。里根曾经说过“信任,但要核实(Trust but Verify)”。但是“比比”的信条似乎不太一样,他相信的是“不要信任,而要核实(Don‘t trust, Verify)”。
内塔尼亚胡和里根
曾经有记者问“比比”:“你相信伊朗是一个理性的行动者吗”?“比比”回答说:“人们这么说,但是你如何确认?人们说巴勒斯坦期望和平,但是你如何确认?人们还说阿拉伯之春有利于民主,你又如何确认?”
短短的回答,“比比”怀疑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并不相信人们所说的话,他相信的是事实,可以被证实的事实。
“我在沙特,与萨勒曼国王进行了长长的对话,我深受鼓舞。我可以告诉你,萨勒曼国王希望看到巴以之间可以实现和平。”特朗普对“比比”说。
此话一出,“比比”自然读出了其中的含义,特朗普在暗示巴以问题,这是和伊核问题以及中东地区新联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特朗普的“最终协议”里,除了伊朗,每个参与者都是交易的一部分。阿拉伯国家以正常化与以色列的关系为筹码,来交换以色列在巴以和平进程中的态度。换句话说,美国联合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共同对抗伊朗的合作,都要以巴以和谈取得进展为前提。
“比比”不能完全判断的是,为了让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联合起来对抗伊朗,特朗普会给以色列施压,逼迫其在巴以进程上让步吗?
其实仔细一想,特朗普上任后,其“亲以”的态度有所回调。例如,他当选后,并没有兑现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承诺;他到访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祷告地“哭墙”,却拒绝了“比比”陪同的请求。
特朗普的中东政策到底如何?也许正如以色列的《国土报》分析的那样,“特朗普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态度并不清晰,没人清楚他的表达是否能够反映在实际的政策上。”
“比比”等来了特朗普,却还没有等到解决方案。
在特朗普的政策悬而未决之前,除了热情拥抱特朗普之外,“比比”别无他法。
几十年了,巴以之间的暴力冲突从未间断,阿以之间的新仇旧恨也难以抹去,还有伊核问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头顶,中东国家长久以来的恩恩怨怨无法在顷刻间烟消云散。
一切都不确定,唯一确定的就是,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比比”,将会继续守护着犹太人,守护着以色列。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一叶 编辑:陈佳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