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没有,这里长了一颗草莓,青青的。”
“可以吃吗?”
“当然!”
辨五谷、闻香料,这样的农耕体验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市区也成为了现实。坐落于杨浦区创智天地的“创智农园”开放仅半年来,就成为了社区居民返璞归农的好去处。
几乎每周,五角场幼稚园教师杨珍都会把教师搬到这里,给孩子们上一堂自然课,“小朋友都可以享受到社区联动的优质资源,正好也是和课堂的教学相结合,所以我们非常喜欢到这里来。”
然而,一年前,这片占地2000平方米的土地还仅仅是居住区之间的一段狭长“边角料”。因为地下铺设了河流污水管道,按照规定无法建筑,导致长时间荒废,再加上三面围墙,封闭了空间,也阻隔了周边地区的交流。
如何通过微改造“变废为宝”呢?
来自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反复调研后,决定以践行“都市的朴门”理念,将农业和园艺设计结合,营造可食地景观,推进社区的交流和活动参与,融入一种自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荒地铺上“绿色”,60多种农作物前来“安营扎寨”,并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每周末,这里都将会举办免费的农耕体验活动。而四个回收来的集装箱则变身教室,为参与者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
在创智农园,种菜、“偷菜”不再是网络游戏中的一个虚拟动作了。由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渴望自然,但苦于居住空间有限,难以实现种植梦想。为此,“创智农园”特意开辟了“一米菜园”,即尺寸为1米乘1米的菜地,在7个月的使用期限里,居民可以随意种植自己想要的植物,且地上作物也归居民所有。
租下这一平方米的菜园,种上自己想要的菜,体验播种、生长、收获的喜悦,可以说足不出户,就可以在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田”中享受播种以及丰收的喜悦了。
果不其然,“一米菜园”刚刚推出,已获社区居民认购过半。自从在“一米菜园”有了一块地,孙阿姨总算实现了自己种菜的梦想,她基本上每天都来菜地,或是松松土,或是浇点水,精心呵护着菜地,“有时候,我带着小孙子一起来,让他感受下泥土是什么味道,让他了解自然的气息。”
将闲置的公共用地创造再利用,不仅美化环境,还产生了新的人文价值。比如因为居民顾虑,农园与财大小区之间的这座四米高墙目前无法打通,于是乎,来自社区的艺术家与孩子们发挥巧思,合作涂鸦出了一道“九又四分之三”魔法门,墙上的所有人物都有原型,而脚下的一条彩色石子路则用来联通两头,表达出穿越物理界限的美好期许。
创智农园运营方易晓武介绍说,“小朋友会刻意跑到这里来看,这个是我,这个是我家的狗、这个是我家的猫,因为大家都在一幅画里面所以这样的距离感拉近了,都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除了开放式空间,这样的“都市农园”也被搬进了居民社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鞍山四村是典型的老式工人新村,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间少,大规模更新改造已不现实。于是,来自同济大学景观学教授刘悦来带领团队走进社区,与小区居民一起设计建造了这个百草园,大伙从自家拿来各色花草,种在原本光秃秃的小区公共绿地上,沤土,施肥,交流种植经验,微改造唤起了新的公共空间。
对于家门口的这片绿地,居民们七嘴八舌,交口称赞:
“现在有三四十个人参与进来,丰富了大家晚年生活。”
“生活情绪也高了,精神也好了,你看我精神好不好?我已经78岁的人了!”
“虹口区的有人来去过经了,我们也到外面去交流!”
如今,社区百草园由居民排班自发打理,成为了街知巷闻的“自治项目”。而作为“百草园”的推动者,未来,刘悦来和他的团队计划通过微更新,每年在全市打造100个这样的社区花园,如此一来,到2040年,就可以建成2040个社区花园,以“绿”为媒,再造熟人社会。
刘悦来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它不光光是一个单纯的空间的故事,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没有温度的东西,人情之间的链接也建立起来了。这种模式如果一旦能够推广,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归属感的社区空间,社区的营造的氛围就可以形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编辑:施荔)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