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989年春节,上海电视台译制部把星战系列中《帝国反击战》搬上了当年的8频道。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还有《变形金刚》、《鹰冠庄园》、《大饭店》、《成长的烦恼》……这些都曾充斥着我们的童年,伴随着我们成长。
反叛运动处于黑暗时期,尽管死星已被摧毁,帝国的部队还是把反叛军从隐蔽的基地里驱赶了出去,并展开了横跨星系的追踪行动。
卢克·斯佩尔率领着一对向往自由的战士,摆脱了可怕的帝国星际舰队的追踪,在遥远的霍恩星系的冰雪世界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秘密基地。邪恶的维达勋爵一心要找到年轻的卢克·斯佩尔,为此,他向浩瀚无垠的太空派出了成千上万个遥控探测器。
上面这段台词如果一记头就反应出来的人,那也是妥妥的暴露了年龄。没错,这就是中文配音版的《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第一集的片头。
星球大战——国内处女秀
1989年春节,上海人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当年,上海电视台译制部就把星战系列中《帝国反击战》这部,搬上了荧屏。
承接上部,摧毁死星后,抵抗者转入秘密基地,后来在帝国反击中,卢克感到自己的原力不够强大,于是独自带着R2机器人来到绝地大师尤达的星球,开始了长时间的训练,后来由于感应到妹妹处于困境的危险后,毅然放弃训练去救她,在和黑武士战斗中,黑武士斩断了卢克的一只手,然后告诉他,我就是你父亲,这个事实震惊了卢克,韩索罗也被黑武士冷冻起来,由赏金猎人送到了别的星球,这部电影最后在主人公们四分五裂的情况下结束。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在文化产业上开始不满足于一些国产电影了,在刚开始接触国外优秀电影时就注意到了那时候已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于是就想引进这部世界大片。
由于当年的时代局限性,起初人家哪里肯将已经拍成的系列电影卖给咱们,后来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老美松口同意给出三部曲中的一部,那么选择哪部作为星战系列在中国的处女秀呢?当年也是一桩让上海文化部门蛮头疼的事情。
最终上海文化部门敲定了引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就是《帝国反击战》,因为他们认为第二部既能反应当时科幻电影的最高水准,也不至于让观众觉得过于茫然。
这个决定做好之后问题又来了。大片虽说是引进了,却不能在电影院公映。于是,这部两小时长的电影就被剪成了三集“连续剧”,在8频道黄金段播放。
按当时的规矩,海外剧都是要被译制出来的,89年这部《帝国反击战》也是刘家帧,林栋甫,曹蕾等一批老一辈配音演员的作品,虽然说如今已是字幕组的天下,但我还是很怀念译制片的辉煌时代的。
《帝国反击战》里黑武士最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林栋甫老师配的音。哦,还有那时候的《变形金刚》,里面“声波”的配音也是他。
80年代末,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在上海电视台一播出,就在全国各地掀起“变形金刚热”。小歪头们跑商场里一看,一个“擎天柱”要上百元,乖乖!在1980年代算是很辣手的!
《变形金刚》译制导演,由年逾五旬的战车担任。当年参与配音的二十多人中,既有杨文元、陈醇等配音界的老人,也有雷长喜、林栋甫、俞红等中年骨干,以及李丹青、夏志卿、刘钦等一批年轻人。
《变形金刚》每集有20多分钟,每天一两集,这一坐就是好几个月。里面人物又多,一名配音演员往往需要同时为多个、甚至十多个机器人角色配音。
如今,近30年过去了,译制导演战车,还有“擎天柱”的配音雷长喜、“威震天”的配音杨文元,都相继过世了,但相信这些曾为我们的童年带来过快乐的前辈们并不会被忘记。
战车也曾为80年代的多部国产动画配音,《黑猫警长》中的“食猴鹰”、《葫芦兄弟》中的“蝎子精”。
或许有的人惦念着70年代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可在我成长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却是看着上海电视台译制部的外国电视剧长大的,比如《鹰冠庄园》啦、《大饭店》啦、还有《成长的烦恼》等等……
《成长的烦恼》是由美国ABC公司拍摄的大型情景喜剧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共7季166集。当年由上海电视台引进,上海艺人配音,上海电视台译制部译制,从90年一直播到94年。
《成长的烦恼》美国拍了7年,直到1993年才停机,当时在《海外影视》栏连播3年,接近于同步。
为父亲杰生配音的野芒是所有配音员中唯一将自己的角色从头配到尾的。关于他炉火纯青、精彩绝伦的演出,我觉得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总之,人人都有一种感觉——杰生一开口就该是那个声音,根本就不觉得是有人配上去的。后来野芒还出镜拍过一部《光明世界》,再后来也就寂无声息了。
母亲麦琪的配音换过两任,最初是张欢,后来换成了姜玉玲。我个人更偏爱张欢老师,清脆甜美,符合麦琪的形象。刚换成姜玉玲时觉得有点“别”不过来,后来听着也就习惯了。
至于片中的孩子们,伴随角色的成长,都有换过配音。大儿子迈克换了最多,先后有三任配音演员。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姚培华演绎的本在变声期前的童音,鲜活的语调,还有那惊人的大叫,学迈克的坏坏腔调,谁能听出这竟然出自一个成年女性?
姚培华
提到小时候的最爱就有点刹不住车,记得那时候的海外影视剧场,还有经常放日剧的上视二套,还有上海电视节期间“密集播放”的海外新剧……比起台湾人软软糯糯的配音、再有就是央视“科班”流水线上出产的太过正气的调调,我更怀念以前上视译制部的那些富有个性的声音。
在之前写过的《上视大院的回忆》一文中,曾提及过4号楼的楼梯间有个配音间,那是上海电视台有着辉煌历史的翻译片配音组,也就是后来的译制部。
要说当年译制部的演员都是“腕儿”一点不为过,杨明、刘彬、刘家桢、王纬、张欢、金琳……那个地方也曾经是电视台最多劳多得的地方。
刘家桢
如今上视译制片部早已经不复存在了,说是05、06年那会儿总局没收了地方台自行引进海外剧的权力,所以上视译制部因为巧妇无米,就此告别光辉岁月,真是老可惜的。
不过想想,如果不是总局把引进权上收,上视译制部式微,还会有现在各种字幕大军吗?
向这些声音的创造者致敬、向所有的配音大师致敬,那美妙的声音与无数经典的镜头、动人的故事同在,永存心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