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不说”方是最佳策略。
1
中美科技战:开始而非结束
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刺激剧情,刘鹤两次访美,中美贸易战最终握手言和,避免了两败俱伤。
此次贸易战最大的插曲就是中兴通讯事件。这一事件看似偶然,其实折射出了老美的真实心态:遏制中国科技。
科技是美国的看家宝,当然不喜欢被人取代,这种心态可谓“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中国除了拥抱科技革命之外别无选择:这不是为了挑战美国,而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由此,冲突似乎不可避免。
眼下,第四次产业革命风起云涌,这是决定中国能否超越美国的历史性机遇。可以说,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冲突刚刚开始。
对中国而言,挑战在于:既要发展自己的核心科技,又要避免被美国抓住“把柄”制造麻烦。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国制造 2025 ”是很有必要的。
2
欧美眼中的“中国制造 2025 ”
我们先看看老外眼中的“中国制造 2025 ”是什么一幅景象:
• 美国学者 Adam Segal 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人憎恨‘中国制造 2025 ’”?他说:中国 2017 年 5 月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在《 301 调查报告》中被提到 13 次,“逆差”只出现了一次,而 “中国制造 2025 ”则出现高达 116 次。显然,这才是它瞄准中国的最主要目标。
• 2017 年 11 月美国国会提交了名为《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 2017 )》的法案,以拓宽 Cfius 的审查范围。法案的起草人之一、共和党众议员 Robert Pittenger 声称,法案用意之一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 ”,“我们要确保美国科技保持领先,不要让外国政府通过任何渠道取得这些技术”。
可见,《中国制造 2025 》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激发贸易冲突的重要导火线。
3
老外忧从何来?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美国高科技领域的大量投资引发美方忧虑。
2013-2016 年,中国平均每年在美国高科技及创新产业的投资约为 90 亿美元。美国 301 调查报告称:在高端技术制造业方面,美国在全球所占份额为 29% ,中国紧随其后占 27% 。
当然,美国无法直接否定中国发展科技的权利,只能选择“政府干预”这个问题作为焦点。
2015 年 5 月 19 日,《中国制造2025 》正式发布,其要点是:
• 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 十个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 《中国制造 2025 》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 4 大类共 12 项指标。
• 试点示范城市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 ”的举措之一。
• 工信部决定组织实施 2016 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 2025 )重点项目,主要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及设施、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两个方面共 18 个重点任务。
旋即,这一报告在西方引起墙裂反响。美国 301 调查报告抱怨道: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驱动,这些因素来源于中国政府广泛的干预,以实现产业政策目标。
• 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四项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美国企业在投资中国时,为取得相关执照被要求转让技术;部分美国企业对华投资时,先受到投资限制,接着被要求向中国同行转让技术;美国先进技术和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企业近来受到系统性并购;中国对知识产权的盗窃行为。
美商务部长罗斯 5 月出席全美记者俱乐部活动时发表演讲喊话:
我们欢迎合法竞争,但不能容忍基于大规模政府补贴和工业网络间谍活动的竞争。中国资助其企业的方式有大约 100 种,甚至在不需要增长的情况下仍促进无利可图的工厂持续扩张。
针对《中国制造 2025 》,美国商会更是发布了报告《建立在本土保护上的全球野心》,其观点在题目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美国的担忧是“修昔底德陷阱”,那么欧盟的顾虑则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中国欧盟商会研究报告《中国制造 2025 :产业政策对弈市场力量》指出:
• 由中国多个部门联合推动实施的这一产业战略容易导致与其国际贸易伙伴之间产生紧张局势,尤其是补贴、对低效的国企持续支持、对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等手段不利于市场运作。
• 位于柏林的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 MERICS ) 推出了《中国制造 2025:高科技霸权的崛起和对工业企业的影响》,对中国制订“指标”的办法表达了不满,“到 2025 年,70% 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 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墨卡托认为,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内部或者半官方文件,来引导企业实现自主化目标,从而避免公开违反 WTO 规则。
4
实施与问题
《中国制造 2025 》初心是良好的,但效果的确值得思考。
从国际上看,针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敌意急剧升温:
• 2016 年 9 月,TCL 欲以 5000 万美元收购美国 Novatel Wireless 旗下MIFI(智能移动热点设备及移动宽带)业务,申报两次后均未通过。
• 2016 年 11 月,中资(福建宏芯投资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厂爱思强的计划被美国否决。
• 2016 年,美的对 KUKA 机器人的收购,震动了德国朝野上下,引发德国民意反弹。
• 2017 年 9 月,美国财政部官员声称特朗普下达行政指令,叫停私募股权基金( Canyon Bridge Fund Partners )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 Lattice 的交易。其华裔高管 2018 年 4 月被纽约法庭定罪。
• 2018 年 4 月,中兴通讯被封杀。
从美国 301 报告和美国高级官员的言论来看,《中国制造 2025 》加大了贸易冲突的风险。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
• 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在国家安全战略(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报告和其他文件中设想,崛起的中国将成为美国的经济对手,由于中国计划在 10 个关键行业获得全球领导地位的《中国制造 2025 》政策,美国将与中国进入一场生死存亡的创新大战。特朗普利用这种观点证明其威胁对高达 1500 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的做法是合理的。
5
评估与反思
对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面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企业人均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为每万名雇员 49 台,其自动化程度远低于 69 台的世界平均水平:韩国531台,德国 301 台,瑞典 212 台,丹麦 188 台。工信部表示:
实施《中国制造 2025 》,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但好的初衷却没有导致好的结果。特别是博弈战略的角度看,我们没有汲取《孙子兵法》的智慧:“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一流的兵法,应该虚虚实实,让敌人搞不清除我们真实的意图。我们越要真心发展科技,越是需要低调潜行。
笔者认为,《中国制造 2025 》仍旧带有“指导经济”的思维色彩,对当前国际政经格局缺乏敏感度,有诸多值得重思之处:
• 技术升级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但在当前国际局势下,最佳策略是“只做不说”。
• 国家提倡“中国制造 2025 ”固然可以起到引导市场、激发热情的效果,但更易激发欧美国家的敌意和危机感。
• 虽然中央强调《中国制造 2025 》是“市场主导”,但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很容易演变成地方政府的“补贴”和“扶持”。
• 地方政府设定的数字目标,在“技术取代”和“补贴路径”方面的行为都容易在贸易战中授人以柄。
•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补贴、扶持,效果事与愿违,不仅浪费钱,还会导致激励扭曲,破坏企业的创新动力。
给定当前的贸易紧张格局,笔者建议:
• 逐步淡化《中国制造 2025 》。
• 中央发文明确各级政府不得进行与《中国制造 2025 》相关的特定企业补贴,确保“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 提高政策透明度,确保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 欢迎中国欧美商会对《中国制造 2025 》实施中的公平性进行监督。
这样既可以缓解贸易战的风险,又可以确保“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这才是引领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合理路线。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