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历时7年建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全面开放。它将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主要定位,给市民游客带来更丰富文化体验的同时,打造“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
新场馆、新展览、新的打开方式,东方卫视《今晚》特别节目“看懂上海”邀请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一起“解锁”上海博物馆“上新”背后的城市文化“密码”。
当好“世界看中国”窗口 展现文化之美
上海博物馆东馆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毗邻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东馆建筑整体呈矩形,局部外立面蜿蜒起伏、如白色波浪随风翻腾。步入其中,如同一个巨型时光宝盒,包罗万象。
眼下,在东馆压轴开放的重磅展厅——历代书法馆和绘画馆门口,几乎每天都排着长队。这也是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王羲之的《草书上虞帖》、王献之的《行书鸭头丸帖》、唐代孙位的《高逸图》、怀素的《草书苦笋帖》,一件件上博“压箱底”的镇馆之宝,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为一座馆,赴一座城。
秉持“边建边开、常看常新”的理念,上博东馆从2024年年初起分作三步陆续开放。2月2日,“青铜展厅”率先亮相,以“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为主题的特展引发了持续的观展热潮。
三个多月里,特展创下多个纪录,接待观众超105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超60%,海外观众近10%。预计全面开放后,东馆年接待观众将超过600万人次。
事实上,自开工建设以来,上海博物馆东馆数次登上各类“全球最受期待的在建博物馆”评选榜单,开放后旋即成为沪上新晋“顶流”,一年间热度不减。在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看来,东馆抓住的“流量密码”就是“展览精彩纷呈”和“空间舒适体验友好”。
汤世芬介绍,从人民广场馆的3.9万平方到东馆的11.8万平方,得益于空间的扩展,原来人民广场馆的8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展厅,在东馆的展陈上得到深化和延伸,设置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包括青铜馆、雕塑馆、陶瓷馆、玉器馆等8个基本陈列。展出文物超过1.5万件,并大幅提升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更好地呈现各种艺术门类发展历史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此外,东馆还尝试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在展陈设计上,更强调全年龄段、沉浸式、互动式,“比如古代文明探索宫,帮助6~18岁少年儿童体验一把当小考古学家或小策展人”。比如,开放式文物修复体验馆,让观众可亲眼看到博物馆修复师日常工作场景,无实物展品陈列的数字馆“山水江南”展,以数字技术“复活”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作品画面等。
值得一提的是,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封闭空间,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大量的开放空间、旋转坡道、屋顶园林,使得内部的展览和城市的景观交融互动,观众置身博物馆宛如来到充满松弛感的城市客厅。
东馆面积近12万平方米,如此大的体量放眼世界范围也不多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认为,这是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上海要有一个大型的文博场馆,人民城市要有全新的文化地标,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高蒙河看来,“大博物馆”不仅体现在“建造大的场馆”,还在于“丰富的展品和展览”以及“大的流量”。对标大英博物馆等超过年均500-1000万流量,上海博物馆整体设定的流量目标起码要达到年均600万人次左右。
独家主题、专业策展、趣味宣发带动流量
不仅是东馆,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也“上新”了。11月23日,“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正式开展。
展览集合了28家中意文博机构遴选出的204件套展品,全面展示马可•波罗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往。意方策展人达仁利认为,参观者可以从马可•波罗文字中记录的内容,大致了解13—14世纪时中国和意大利的真实样貌。
此外,“古埃及文明大展”也于11月26日迎来了第100万名观众。作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每天八千个参观额度全都约满,目前已售出130万张门票。馆方预计,以目前的趋势估计,即将打破1978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36万观众的纪录,创下埃及全球巡展的历史新高。
展览的火爆也带动了文创热销,目前古埃及相关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已超1.5亿。同时,周边商业、酒店、旅游、演出等消费也超过了100亿元。
2024年,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共举办了14个特展。这些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展览带领观众共赴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曼妙之旅,也在持续打造文博IP。上海博物馆还赴匈牙利、意大利、日本、中国香港等地举办4个特展,促进不同文化、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2024年,上海博物馆推出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和“古埃及文明大展”成为出圈的文博IP,也使得东馆与人民广场馆“交相辉映”。“事实上,我们为打造这两个特展可谓‘殚精竭虑’”,在汤世芬看来,两个特展的成功秘诀主要因为选择了适当的题材,进行原创性和专业性、学术性兼具的策展,以及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和配套活动,“古埃及文明大展现场出现了猫的喵喵叫声,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
在一些人看来,相比陕西、山西、河南等文物大省,上海在先天的资源禀赋上并不领先。但在高蒙河看来,上海打造“博物馆之都”,依然有自己的特色和资源。“上海确实并非文物出土大省,但是上海是文物收藏大市。再说,上海最早的博物馆出现于150年前,博物馆建设可以说历史悠长,底蕴深厚”,另外,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展览收藏研究方面进行中外交流也有相当的便利。
整合资源、提升服务 打造“上海博物馆之都”
以上海博物馆为引擎,近年来,上海“文博热”持续升温。
12月1日,经过近8个月的展陈更新调整,上海邮政博物馆正式复馆。二楼主展厅超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增加了新时代新征程邮政事业改革发展之路、邮票上的百年党史等内容,同时新增了多媒体触摸屏等互动装置,令观众耳目一新。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全市已备案博物馆共计166家,涵盖综合性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等多种类型。截至9月30日,上海全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873.47万人次,同比增长57%。
数量众多且高质量的文博展览,也拉动了上海的文旅消费。据2023年度《上海市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蓝皮书》统计,来上海看展的观众中,有50.43%为本地观众,其余观众则来自外省市,“拉杆箱经济”效应明显。
看展观众不仅拉动上海住宿、餐饮方面消费,超过80%的观众还都有在博物馆内及周边商圈购物的偏好。文博场馆已然成为带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流量入口。
值得一提的是,借东馆全面开放的契机,上海博物馆日前首次举办了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本次大会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众多中外知名博物馆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时代发展中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文博市场的火热,为上海打造“博物馆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高蒙河看来,上海博物馆数量在国内是Top2,却存在“冷热不均”的发展现状,应该在“盘活存量、做足增量”两方面下大力气,多做工夫。
汤世芬透露,除了人民广场馆和东馆,上海博物馆北馆也正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筹建。未来,上海博物馆将构筑以三馆为核心的“3+X”新发展格局。其中,东馆定位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收藏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门类的文物;人民广场馆定位为“中国看世界”的窗口,重点展示世界文明和艺术交流;北馆则更加聚焦专业,将打造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
“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现场(赖鑫琳 摄)
“之所以叫3+X,X意味着变量”汤世芬透露,上海博物馆将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打造有世界影响力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文化品牌,“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交更多朋友,让他山之石为我们所用。”在汤世芬看来,上海博物馆兼具雄心与责任,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专家人才建设以及策展布展,助力上海打造“博物馆之都”。
编辑: | 李瑶郝苗苗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