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到锦江乐园站段开通试运营,标志着申城交通正式迈入了地铁时代。30年来,上海地铁的路网以每年新开近30公里的速度快速扩张,路网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随着车站、线路、客流的攀升,这个庞大系统的运营难度也与日俱增。这30年里,在一辆辆车、一座座站背后,运营方是如何一路打怪升级,把千万客流安全、高效地送到申城的大街小巷的呢?让我们从一张路票,三把尺说起。
30年前的今天,上海的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地铁1号线,正式开始了运营。艾文伟,是当年的第一批调度员,一张纸、一只笔、四五个电话机,是当年最豪华的调度配置。列车几点开,开往何处,需要老艾他们,手写路票。
每到一站,司机会从调度那儿领取到新的路票。老艾说,当时的调度就是“盲调”。列车开出调度员的可视范围,车的位置就只能靠估算。
如今,老艾是上海地铁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副总经理,回忆当初,他说:“一张图一支笔,然后听车站汇报过来的,每列车的到点发点,我们在图上把它画出来,掌握列车哪部车子开到具体哪个区间,但是一旦开到这个区间里面,具体什么位置就不掌握了。”
这样的人工调度方式,在地铁运营的头十年,还算游刃有余。当时列车的维保,也是靠着师傅们用手量、用眼看。
第一代的车辆检修工张泓,当年就凭着这三把尺,每天人工巡检列车。而一旦车辆在白天出现过故障报错,地铁方面还得找到当时车辆的进口商来帮忙处理,维修周期大大拉长,“要找那些外方专家过来一起会诊一下,有时候也有扣车一周左右的情况。”张泓说道。
但随着上海地铁路网建设进入高速期,完全依靠人工的调度和维保,在效率上开始捉襟见肘。
张泓如今担任上海地铁维保公司车辆分公司质量安全部经理,他解释说,“因为都是需要列车扣车去维修的,这样对正线运能也有影响。”
同时,随着线路的不断增多,加上营运时间的延长,车辆的维保窗口期也越来越被压缩。2003年起,上海地铁开始搭建全系统的感知网络,数以万计的传感器在轨道、车辆、信号系统上陆续铺开。车辆进库后,摄像头会自动对关键部分进行拍照抓取,后台通过图像识别,如发现异常数据,会直接推送到维保人员面前,这样大大释放了原先人工巡检的人力。
上海地铁维保公司车辆分公司维修一部检修工周青告诉记者:“现在新型的列车是全国产化的,上面都有装备很多传感器,能够快速判别,迅速处置。”
路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调度中心里,通过这个大屏,就能掌握全网831公里、508座车站以及1000多辆列车的运营状态。
最近,供电系统的AI实时检测预警技术,也进入了调试阶段。
警报声就意味着设备中出现了非肉眼可见的电流异常波动,虽然不会马上影响到运营,但维修人员可以在夜间进行针对性的排查,做预防性干预。
上海地铁运营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部副经理朱伟表示:“一个单点的故障,对整个路网的客流影响会产生一个蝴蝶效应,在这些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在设计研究怎么样去利用这些系统来进行智慧化地调度决策。”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目前已经有更多的AI模块,进入了开发试验,由早年的盲调到如今的一屏看全网,未来,上海轨道交通的整体运营,无疑将更加高效、智慧。
30年来,上海地铁从0到全网总长831公里,从1条线到20条涵盖轻轨、磁浮、apm等多制式轨道交通;从最初的5座车站,到508座车站遍布全市、甚至直通邻省,地铁的30年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30年。上海地铁,三十而立。
(记者:李恩蟾 摄像:孔权 王思远 编辑:由由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