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充满想象力的,而科学研究也是需要想象力的。
8月的申城,2019上海书展如约而至,又有不少新书和书迷们见面。或许,若干年后,你会发现,生活因为这几本书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这一次,我们采访了五位业界大咖,他们的人生,曾因这几本书而有所改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阅读体验。本期嘉宾是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
李劲松是我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8年入选“百人计划”。他的研究方向是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科学研究最讲求严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改变李劲松一生的,却是一本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送给我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描绘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海底世界。长大以后,我在显微镜下面,找到了真正属于我的海底世界。”对于自己的科学启蒙,李劲松这样回忆道。
李劲松与团队从事的研究,都围绕着卵子这个人体最大的细胞来开展。“卵子就像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里面有大量的未知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精子和卵子结合,它会发生很剧烈的变化,从一个细胞变成一个个体,其中蕴涵着大量未知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奇妙,值得去探索的世界。”
李劲松坦言,尽管科学研究需要的是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但同时,它也要求科学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时候,研究就是一个依靠想象力、创造力,发现别人无从洞察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再通过缜密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猜测的过程。
“我觉得我比较擅长的就是联想。小时候,通过阅读科幻小说,在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对科研充满兴趣的种子。就像《海底两万里》,仔细深入地去读它,它是非常缜密的。其中提到了很多的技术,包括潜艇及通过纳来发电。这些可能都会为我们将来的科研实践,提供一些想法、一些线索。”
各种奇思妙想,通过实验最终呈现在眼前,这个过程太美妙了。李劲松认为,科幻正是基于已有的科学知识,再进一步拓展、延伸,融入合理的想象。很多科学就是源于一个假设,比如克隆技术,就源自1893年提出的一个科学设想。为了证实这个科学设想,科学家们通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最终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
科学和科幻一定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科学的发展会促进科幻的想象,科幻又会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鲁迅先生“科幻小说是经以科学、纬以人文”的思想下,中国科幻开始了一个作为科学普及、科学观念启蒙的工具,工具化的过程。好的科幻作品,不仅有广阔的科学视野,还有理性的思考精神,这对帮助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未来社会很重要。
不止是科幻文学,任何书籍都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李劲松希望年轻人,趁年轻的时候多读些好书,一方面增长知识,另外一方面对于兴趣、性格的培养,都非常有帮助。
一路走来,李劲松很是感慨,从事科研既要守得住,不能轻易放弃,到结合新技术,他的实验室走廊,一幅幅展示着这些为增强人民福祉作贡献的重要成果。
【关键帧】
海底两万里激引科学好奇
幻想无极限科研造福人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军 文字:李书馨 编辑:小真)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