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22日起,由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上海。六天的调研采访期间,来自中央和上海的主要媒体,走访了2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深入了解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展和成效。那么,上海是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的呢?来看记者从调研采访一线带回的报道。
走进上海嘉定的这座工厂,各式各样机器人正争相炫技。透视记者现场看到,两边数十台“身手矫健”的机器人正在同步开展测试工作,这当中,既有能用在大型工业流水线当中开展智能制造的机器人,也有能够从事3C电子产品精密制造的桌面型机器人,而整个工厂也是实现了“由机器人制造机器人”。
2万平方米的大厂房里,从零部件的运输、装配到焊接,机器人都是主力军,现场的少量人力,则负责照看自动化的生产线和部分的人工干预工作,高效的人机协作,使得这里,平均每12分钟就能诞生一台机器人。
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总裁梁锐介绍:“用机器人组装,用机器人上螺丝,这些基本的动作,可以更加精密,百分百会把力矩达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器人还是地地道道的长三角“本地人”。作为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新时达牵头了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构成机器人关键部件的控制柜、马达等的供应商,全部来自长三角。总裁梁锐称“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所以‘全长三角造’优势就在从性价比、从客户的反应速度,都全达到要求。”
随着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完善,国产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各行各业的工厂车间里“大展拳脚”。数据显示,上海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383台,居世界领先水平;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不只是机器人,在上海,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也正越走越快。黄浦江畔的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里,智象未来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已能基于文字内容生成15秒左右的视频,并尽可能模拟现实世界。
同在“模速空间”内,衔远科技研发的“AI营销大脑”,则能通过多模态模型能力,为下游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商拍图片和营销方案。
支撑这些大模型应用百花齐放的,正是社区内汇聚起的算力调度、测试评估、融资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以算力为例,行业初创企业通常要将获得投资的四成以上用来购买算力资源,而入驻社区后,社区可以出面统一进行团购谈判,有了规模效应,就能大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像‘模速空间’这样的一个平台,给我们非常好的提供依托,一方面是可以获得更加低成本的算力,二是有更好的算力调度平台或方案,帮助我们去做模型的训练或推理。”衔远科技首席架构师丁成介绍。
目前,模速空间已吸引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企业近70家入驻,“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氛围,让创业者们可以方便地互动、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同时,社区也正推动工程中试平台建设和开源生态的打造,降低开发者参与研发的门槛。“让在校学生、青年教师、甚至是社会爱好者们,当你想要接触大模型尝试大模型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能去做到。”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这样说。
从平均70秒就能下线一辆的新能源汽车,到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首航;从成功研发世界首款2米PET-CT分子影像设备,到国产首台质子治疗系统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从低空经济,到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赛道的加速起跑……上海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调研采访期间,透视记者看到,数字化赋能正让传统制造业迸发出新活力;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创新,则让新兴产业加快创新发展和落地应用的步伐;与此同时,面向未来,上海也不断拓展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培育增长新动能。产业协同创新,正成为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让我们看到了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王卫 |
摄像: | 张俊 |
责编: | 虞之青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