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零度的天气里,从地铁海伦路站出发,一场探寻“老北站”前世今生的行走,开始了。
领队陈寒松,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大学时就开始通过影像,记录城市发展中,不断消失的一些印记。
这次陈寒松带大家探索的“老北站”,1909年随沪宁铁路投用,曾被称为“陆上大门”,直到1987年上海新客站投入运行,老北站才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区域,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老建筑。
在陈寒松的介绍中,建筑从来不只是建筑,而是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比如这栋米白色建筑,前身就是大阪每日新闻社上海支局的办公地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以该社特派员的身份来华旅行,并写下了《上海游记》。
边走边看,深入城市街道,了解一座城的文化历史,这样的“城市行走”,在最近两三年里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城市漫步参与者:“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其实慢慢地,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自己的城市,有必要去更多地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城市漫步参与者:“对于土地的这种感情,就在这一草一木,路上的探索,也是一个感情的纽带,把我们连接起来。”
目前上海已经有十几家较有规模的海派城市考古民间组织,他们用自己的探寻,努力还原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圆明园路上开设的这间“城考历史实验室”,创办人徐明,由他策划的1920生活志正在展出,置身其间,犹如翻开一本百年前的上海生活杂志。
除了展览,这里还不定期举办主题讲座,春节前的最后一次,请来的是上海社科院现代史研究室主任马军,给大家分享百乐门往事。马军介绍:“现在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它不算什么,但是一百年前这个地方还是比较荒僻的,当时它被舆论称之为伟大建筑。”
台下的“城市考古”粉丝们,听得津津有味。
观众:“每一次城市考古结束后,我真的是热泪盈眶,因为我是上海人,感受到了自己跟上海的一个强连结。”
观众:“现在如果我有外地的或者外国的朋友或者同事来上海,我会告诉他们,原来上海也是一个很有历史、很有文化的地方,你们可以去一些特别的地方。”
对于爱好者们来说,城市考古正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行走间,唤醒历史记忆,也让大家更加读懂上海,热爱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吴骥 摄像:蒋文越 李刚 包钢 编辑:由由酱 实习编辑:汤瑷玮)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