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王珏
这是一个关于子宫的故事。有点纠结,有点逆袭。或者看到“子宫”两字,会有一半性别的人立刻弃而不看。但今天的故事有点特别,请千万别关。因为它代表着完整和希望,关乎女性,也关乎家庭。
陈莉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在37岁这一年的生日,命运和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从选择是不是保住子宫,到最后无奈切除卵巢。和普通的故事有很大区别的是,形势一路逆转,朝着与医患背道而驰的方向走去。所幸命保住了,但子宫还是没了。虽然结局没有奔着最好的方向而去,但离开医院时,陈莉莉还是留着眼泪微笑着对我说:“这一次我没有遗憾。”
张旭垠第一次和我提起陈莉莉时,神情有点迟疑,这不是他的风格。事实证明他很有眼光,陈莉莉是迄今为止有文献报道的世界第7例分叶状胃型微偏腺癌患者。后来我才知道,张旭垠的犹豫是因为他没有把握,这会是一个优秀的案例。他生怕推荐给我,最后忙乎了半天,竹篮打水一场空。
2015年的春天,我也不知是哪儿来的勇气,竟然想要试一试,把这个病人推到了潘导的面前,没想到潘导就这么接了,那时我们都不曾想过颗粒无收会怎样。以致于华教授反复问我,这个病人有什么好拍的时候,我都傻傻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我和潘导一路走来,生生的就把一个医疗纪录片拍成了悬疑侦探片。今天回望,这或许就是缘分。
汪清医生是医院有名的拼命三郎,上午早开工一个小时,下午晚收工一个小时与她是常态。这个劳动模范最擅长的就是早期宫颈癌的甄别。陈莉莉就是她凭着经验“抓”进来的病号。门诊检查时并没有确诊什么毛病的陈莉莉当时一直存有侥幸心理不愿住院,是汪清医生的一顿“训斥”把她留了下来,当然这也救了她一命。
很清楚的记得,陈莉莉第一次手术那天先做了宫腔镜探查,汪清医生亲自来手术室做的,尽管陈莉莉已处于麻醉状态,离开时汪清医生还是笑嘻嘻地嘱咐其他人说:“醒了告诉她,汪医生那天‘骂’她,是担心她不知道疾病的严重性,怕她自说自话不治疗就回去了。你们给她解释一下。”那一刻,我明白这是医生最动情的直白。
张旭垠是这个故事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如果不是他上病理科收集资料无意中听到这个病例,如果不是他去入院处把这个公共组的病人“要”来自己的病房,如果不是他及时得把这个罕见的病例告诉了我,或许陈莉莉的故事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戛然而止。平日里没句正经的“张教授”此次认真地让我有点不适应。每一次的医患谈话,无论是解释还是安慰,都让我看到了他掏心掏肺想要帮病人的急切;每一次的病例讨论,无论是请教还是争辩,也都让我看到了他的专注和严谨。事后,我开他玩笑,他却认真的对我讲,这关系到病人的生命。那一刻,我对他肃然起敬。
周先荣教授是“个性派”教授,他在网上的雅称是“农夫”。他戏称自己是一介农夫,这辈子始终像农民一样在耕种。我以为这是他对医学的诠释。在2.5×7.5厘米的载玻片上,周先荣一锤定音给多少纠结彷徨的女性判定了方向。他说过,每次下定论都是一次生死抉择,我们是医生的眼睛。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这是病理科医生的责任。本以为周教授不愿意面对媒体和镜头,所以第一次带着潘导去面见周先荣,我做好了被拒绝的思想准备。没想到他却一口答应了,着实让我有点意外和激动。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保守派,有次和我聊天,他说每一个器官都是上帝给的,不要轻易切除。然而这一次“保守派”一改风格,在冰冻病理的诊断上坚决地打上了“建议全子宫切除”几个字,这让我惊讶不已!然而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抽丝剥茧之后,结果一点点浮出水面,印证了周先荣教授的判断!不但子宫里有病灶,就连大家在临床病例讨论会上争论的焦点——卵巢里也有了病灶。不禁从内心为他竖起大拇指。大概正是他一反常态的坚持以及提供的切实有力的理论依据,才让大家最终接受了切除卵巢的建议。而结果正如预料的,病灶隐匿在不为人知的“暗处”。这位“福尔摩斯”功不可没,陈莉莉是幸运儿。
华克勤教授,患者的主刀医生,一个典型的处女座A型血完美主义者。这场战役她是主心骨。从张旭垠手中接过这个病例的时候,华教授可能并没有想得特别复杂。每天面对大量疑难杂症,陈莉莉在她眼里,真的这是小菜一碟。然而这一次情况却非同一般,诊断的难度系数远远超过了手术的难度系数,这让她也纠结了很久。切宫颈还是切子宫?术前她与周先荣产生了分歧。二次手术前,仅切输卵管还是输卵管和卵巢一起切除?她考虑良久,最终申请启动了临床病例讨论会。
我知道,一向果断的华教授要对陈莉莉负责,让她不留遗憾,最大程度的满足她做一个完整女人的心愿。她是一个很特别的医生,“被病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她很享受这样的价值感。这些年来,华克勤致力于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神经功能和性生理功能。她希望病人们在手术后能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次也一样,她希望陈莉莉能如愿以偿。可是医学有时就是残酷的。对于结果,这个理性的医生选择接受。因为对于胃型微偏腺癌的恶性程度,她的心里很清楚。和保留器官相比,这一次保命更加重要。完美主义的个性适合做医生,细心的她在二次手术前还帮助陈莉莉去综合性医院做了肠镜、胃镜以及膀胱镜,为的是确保这些器官还未被癌症侵袭。
然而这一点,陈莉莉的姐姐并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原本好端端的妹妹,已经切除了子宫,觉得可以安心回家休养了,可是现在又要切卵巢,还要查消化道,这个在家说了算的农村妇女怎么也想不明白,情绪失控,甚至开始迁怒于医生。又是一番极尽的解释,家属的不理智和情绪反复甚至让我们周围的人都有点忍耐不住,但华克勤和她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一遍、两遍、三遍,终于说服了有些难缠的陈莉莉的姐姐。在我们看来过程有些艰辛,但这对于华克勤而言,真的只是家常便饭。面对误解、质疑、不信任,她已经很坦然。当有人问她,这样付出了,还不能被理解,有没有过心寒?她淡定的笑着说:“我很理解患者和家属,接受事实总需要过程,医患之间医学信息要对称,就需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沟通,把不信任变成信任,医生和病人都需要努力。作为医生,我觉得只要结果没有遗憾就好!”
故事里还有很多人。这一群人,组成了这个故事,或许不如病房室里的生与死那么具有冲击,或许不如急诊室里的抢救那么具有震撼,但在医院里,天天都有徘徊、犹豫以及纠结,而选择是必须的,也是真实的发生在众多的医疗故事中,关乎生命,关乎幸福,关于未来……医护和患者,大家都在选择,做一道容不得反悔,不能修改的选择题。有人选择健康与幸福,有人选择严谨与谨慎,有人选择激进与重生。无论艰难前行,还是大道坦途,无论彷徨纠结,还是坦然接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
12-25起,敬请关注每周六晚20:35在新闻综合频道、Knews24互联网新闻频道由【平安好医生】特约播映的纪录片《人间世》。您也可以通过看看新闻客户端点播该片。
更多新闻 请下载看看新闻APP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