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58岁的武汉人李阿姨和56岁的丈夫姚先生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出院。和来时乘坐专门的负压120急救车、从头防护到脚不同,这一次医院安排了一辆商务车,把他们直接送回了家。他们是本市第二、三例痊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从就诊到出院刚好10天。李阿姨的女儿全家作为密切接触者,仍在继续隔离中。今天傍晚,李阿姨在电话中对记者讲述了从就诊到出院的全过程。
从就诊到确诊,只花了1天
李阿姨和丈夫乘高铁从武汉来到上海女儿家中过年。刚来两三天,丈夫就咳嗽了,由于女儿家中还有个3岁的孩子,老夫妻担心传染,赶紧到宝山区一家医院就诊。
“根本没觉得会中招,我们家在武汉离那个市场远着呢!那时疫情也没有报道出来那么严峻。”李阿姨说,丈夫挂了一天水,热度有所上升,但没高于37.5℃,接诊的医生让他们再过来拍张CT,并打电话叮嘱李阿姨,“情况有点可疑,你也得来隔离,记得戴上口罩。”
夫妻俩赶到医院,拍了CT,张医生立即打了几个电话,很快就有专门的负压120救护车赶到,让夫妻俩穿好防护服,“从头包到尾”,一路开到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此时,李阿姨才知道,夫妻俩都被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就诊到确诊,只花了不到一天。
病房写字板写下“非常感谢你们”
夫妻俩住进应急病房的单人间,房间都是标准化的,配备各种监护设备。李阿姨说,都是经历过SARS时期的人,难免害怕,女儿在电话中安抚她,“既然来了就安心治疗,你要相信上海医生的水平。”在完善各种检查后,李阿姨和丈夫接受了抗病毒、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最初的两天,护士每个小时都来测体温、量血压。每天3次吃药,每次4颗药;丈夫是吃6颗。“护士很细致,会告诉我这些药怎么吃。”
李阿姨后来搬了两次房间,换了一间没有那么多监护设施的病房,她说可能是因为自己“病情稳定”了。实际上,她从发病到出院,体温始终正常,仅有很轻微咳嗽。后来护士来量体温的时间间隔也拉长,变成2小时一次。
李阿姨的病房每天都要来好几拨人,有时是医疗组专家,有时是护士。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有一个身影一直出现。她记得,那位护士的走路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变成小跑,进房间说话都还喘着气。“可能是病人增多了,医生护士们越来越忙了,很心疼他们。一天,有个护士说她只睡了一个多小时,我眼泪立刻流出来了。”
由于穿着防护服,沟通可能不畅,病房里配备一块写字板,病人有什么需求,往上写就行。李阿姨说,“对这个病毒,我什么都不懂,我就在板上写‘非常感谢你们’这几个字。”
“我仿佛不是病人,是客人”
在病房里可以用手机,和外界的联络并没有切断。但是她说,“我们在里面,从未感觉过恐慌。” 除夕夜,她还打电话给女儿,“今年不能给你们烧年夜饭了,你们自己好好照顾自己!”女儿回复,“不要担心我们,我们很好!”后来,她还接到了初诊医院的一位相关负责人的问候来电,祝她和丈夫早日康复。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上海的医生护士,李阿姨脱口而出,“无微不至”。大到治疗方案,小到饭菜是否可口、是否睡得着,都有人一遍一遍问。“有一种错觉,我并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客人!”
夫妻俩平时很健康,喜欢登山等户外活动,很少生病。李阿姨说,多亏上海医生高度警惕、认真负责,让夫妻俩早诊早治战胜了疾病。
“大约3天前,医生通知我们很快可以出院,我们很激动。”李阿姨说,抽血、咽拭子检测和拍片的步骤都走了两遍,经过专家组反复确认,今天终于出院了。后来看到新闻,她才明白出院标准很严格,一定要“2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符合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才行。
出院后的半天在做啥?李阿姨笑说,女儿全家还在隔离,夫妻俩住在单独的房间,尽量少接触。而他们不在的这些天,早就有人上门来家里消毒、整理,房间几乎焕然一新。夫妻俩也准备安心在家多休息一阵子,根据医生要求,一个月后要再随访。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