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好我是秦畅,欢迎收听《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系列大讨论》,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虹桥街道,众所周知,虹桥街道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籍人士,这次疫情对他们而言着实是一次大考,我们非常想知道:面对跨文化的沟通顺利吗?
【节目片花】虹桥街道古北新苑小区外籍住户占到30%以上,疫情暴发后业主们越来越担心即将纷纷避灾回来的境外居民,一天夜晚,物业经理拒绝韩国籍租户进入小区而引发纠纷,小区业主和物业能不让外籍租户进入小区吗?作为上海境外人员集聚度最高的区域,类似的小区还有很多,当时国家又没有明确政策,怎么办?
主持人: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古北新苑曾经在过年之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居然不让人家租户回家了,是你们这儿的事儿吗?
朱琳萍 荣华三期干事长:是的。
主持人:物业的来了吗?
钦军 古北新苑物业经理:也不是不让人家进来,当时的情况是一个韩国租户喝醉酒,国内疫情刚刚控制好,韩国包括其他国家的疫情刚刚暴发,他是从韩国刚过来的,而且是在晚上,我赶过去的时候是11点。
主持人:他等于是从韩国回来先喝了场酒再回家的。
钦军 古北新苑物业经理:对。他家里面还有韩国人居住我们古北新苑,其中陪喝酒的不是他本人,因为我们小区业主对我们这些国外的人特别的敏感,所以在这个当下,我说先晚上(在外)住宿一晚,明天再到居委会,我们再协商,因为韩国籍的人士,都要陆陆续续进我们小区的。
主持人:你们小区有多少韩国籍的?
钦军 古北新苑物业经理:三分之一(是韩国籍的),(小区总共有)598户。
主持人:大概200户左右是韩国朋友们。他们这200多户绝大多数都回去过年了。我看的新闻报道里面,你不仅没让他进来,最后你们还和业委会联合发了一个通知说,所有租住在我们这的外国人都不能进来了。
钦军 古北新苑物业经理:没发通知。我们是商量,第二天,我们社区街道或者我们盛书记,还有居委会干部都来商讨这个,一个上午在商讨这个事情。
主持人:那天晚上究竟让他进去了没有?还没有让他进。
钦军 古北新苑物业经理:后来我讲不是不让进,因为是晚上,敏感时期。
钦军 古北新苑物业经理:当天晚上是不让进。
主持人:接话的是虹桥街道副主任崔莉霞和荣华居民区书记盛弘。
崔莉霞 虹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其实刚才物业经理讲了,因为上海市所有的防控政策,还没有针对境外人员要14天隔离,韩国其实是刚刚暴发,所以那个时候只有大邱和庆尚北道这两个地方是重点。但是居民已经看到新闻了,大家已经开始有点焦虑了。
主持人:其实你那个时候其实是不是也蛮挠头的,说这三分之一的人怎么办?
钦军 古北新苑物业经理:我也是很纠结。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刚才讲到了当天晚上的情况,其实第二天大家在很踌躇的时候马上,因为我们上班也知道了,马上我们就启动三架马车协商机制,我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物业管理处,这时候已经挤了一堆人了,焦虑的,我们的钦经理,你别看他块头大,其实那天是满头大汗。因为他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弄,一头是业委会和三分之二的业主说,这个东西我们不能让进,但同时具体(政策)的还没有出来,然后那个时候我也很感动,特别文先生作为我们热心的韩国居民代表已经在跟我沟通了,说有没有什么新的政策?其实我们还在等,大家三架马车讨论整整一个上午,他们小区业委会主任也是非常地坚持,就是我们相互之间都在讲担心什么,有什么措施可以做,这边国际化程度高,很多小区都会遇到相同的情况。
主持人:他们古北新苑在你们这个社区里面是典型的吗?占比高吗?你们小区是60%。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我叫方耀民,在上北置业和美丽华花园开发商和管理公司,工作了33年,(这里)光日本人就占了58.9%。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它的比例非常高。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基本上在古北新区当中,外籍人士最多的。
主持人:他们当时有这种回来的需求吗?如果这事碰到您该怎么办?
男:实际上我们有什么事情都第一时间和居委会和街道联系。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后来经过整整一个上午,几小时的讨论,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和街道的防疫小组请示汇报。另一方面,让三分之二的居民能够放心,各方面的措施都能够到位。另外的话,住在我们这边的外国的朋友,也是非常配合的,他在家里的时候不用太担心,比如说叫外卖或者是生活的需要,我们都可以提供帮助的,包括我们有专业的人员上门收垃圾,如果他不出来,其实跟其他的居民是没有交集的。
主持人:其实你是在和三分之二的业主们在谈,我们能不能做更好的防疫措施。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让他们能够放心。
主持人:我们这个小区是管得住的。你当时是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虽然他们从外面回来,但是他们其实已经成为邻居很久了,如果是你的朋友回来别人不让进你怎么想?其实也是换位思考。另外其实我觉得他们最担心的是怕有什么样的风险,只要解决了他们所担心的那个点,其实大家还是可以有一个达成共识的这样一个机会的。大家之前整个上午都在谈,他们担心什么?我们可以做到什么?物业可以办到吗?需要居委会做到什么,打电话给街道请示我们大概是这样行不行,通过这样来来回回整个上午,也有将近3个小时了。
孙秉超 荣华居委会社工:我所在的居委会,除了我一人留守以外,我所有的同事都下到各个小区执勤去了。9点多的时候,一对韩国人夫妻带着他的孩子敲门敲到居委会,很着急地用不太好的中文和我沟通了之后,我发现他的中文不是很好,好在我可以和他用英文交流,这位先生在整个春节期间没有离开上海。他的太太和孩子在春节期间回韩国首尔,回到小区之后被物业拦下,物业出于业委会的压力所以没有同意这对母子进入小区。
就在我们双方共同努力的同时,最后到了中午大概三个多小时的沟通协调,决定这位先生的太太和孩子回到小区,当天开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这位先生因为白天要上班,所以就拿着生活必需品搬出小区,开始小区之外的生活,最后也是获得了小区居民他们的谅解。
主持人: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所有从外国回来的,都认真严格的居家隔离。其实是我们古北的社区早就碰到了这个问题,在政策出来之前,用居家隔离14天,有严格的这样一个规则遵守。社区的其他的邻居们,刚才盛弘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邻居们包容认可这个事情,让纷纷回来的外国邻居们能够回到小区居住。但是我特别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记不记得,我们一开始进行抗疫防疫的时候,就说口罩,多难,那个时候最难的是要和家里面的老年人说明白让他们戴口罩。
你们要和外国人沟通居家隔离这件事儿,你这14天是不能出来的,日本、韩国后面还有欧美。这个文化的背后戴口罩和居家,真的有的时候不是规则的问题,是巨大的文化冲突,他认为谁给你的权利,让我待在家里14天?盛书记你虽然平时和我们很熟,谁告诉你这14天不能出门?这种沟通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说服这些外国人的?
钮伟明 五金小区、广场大厦、碧玉小区物业经理:3月底的时候来了一位以色列的业主,他来到我们社区的时候,由我们街道的防疫站还有干事(工作)站都有陪同过来,我们物业工作人员也陪同他回家。当时有好几种文字的宣传卡给到他,他从宣传卡的上面了解到我们中国疫情防控的一些措施和政策。我们物业公司把每天消毒的照片张贴在楼道里面。主持人:你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所有的服务。
主持人:文先生我正想问你呢,就是刚才你们说到的恐慌,这个过程当中会不会产生一种本地居民跟我们境外居民之间的冲突,你那个时候你认识很多韩国朋友,他们心里舒服吗?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我是这是我自己碰到的事情,我跟你们说一下。我那个国际花苑里面有那个业主微信群,那个微信群里面只有一个,我是韩国人,其他都是中国人。那个时候他们都发信息:这个韩国人,不让回来!这个韩国人回来不让进小区!他们强烈反映这些事情。他们(群里其他人)都同意,“你说得对!你说得对!”。
主持人:跟帖。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那个时候我晚上我跟孩子老婆散散步,我孩子和老婆出门的时候,我孩子比较大声说韩国话,然后有一个女士和她的女儿,刚进小区的门,她叫我“韩国人韩国人”,这个我们都很尴尬,我们做了什么坏事。然后这个我们的保安他们都认识的,他说女士们,这位他一直在常住在上海,没有离开过上海,你不用担心的,不遵守的人没看到。
主持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性。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对。
主持人:您平时一直是其实在社区里也做志愿者的对吧,您觉得这种比如说:你看我们这个社区里边,小区里边就有阿姨这样的老上海人对吧,也有一些新上海人,还有是各种各样的外国人。其实韩国人跟日本人包括跟欧美人,其实文化差异性也很大的,大家在这里边这种沟通能顺畅吗?碰到这种冲突性的事件。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可是我想我的个人意见,如果我们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他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还有法律,他都理解了。如果他在韩国的话,他不会听话的,可是他已经在中国生活的话,他一定要听从政府的政策还有融合到中国社会里面的情感。
主持人:这就是刚才那位阿姨说的,所以她有的时候做工作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张宇松 国际认证高管教练:我叫张宇松,本职工作是教练。秦老师,看得我是越听越迷糊,不过挺享受的,在听那个感觉的时候,我觉得这充满了和谐社会。
主持人:对。
张宇松 国际认证高管教练:可是实际上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事情的时候弥漫着硝烟的,其实我觉得这些话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而且在今天这个社会特别容易引起对立甚至于撕裂的。所以我在那刚才听的时候,我也就特别享受,我说这真是和风细雨,天边飘来5个字儿“全都不是事”。
主持人:这是怎么回事?
张宇松 国际认证高管教练:所以我就特想搞明白,在当时的那第一刻最前线的时候,你们当时的感觉最大的挑战困难是什么?然后第二个呢,我特别想知道的是,是什么让你们突破了这个挑战和困难。
主持人:金律师在不停地点头,你也觉得要提问吗?
金缨 上海市人大代表、律师:我觉得张老师提问特别好,也是我想的事儿,就是怎么可能都是没事的?就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刚才讲的三分之二的业主是不同意让三分之一的业主回来的,那我不知道业主群里面有没有说,我们表决一下,我们三分之二了呗。
主持人:黄老师有什么问题吗?
黄晓春 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我叫黄晓春,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特别关心的是像文先生这样的,当时你有没有发挥过一些作用,来帮助他们两边来沟通呢?比如当你碰到你的韩国朋友的时候,他们不理解,这边又有很多恐慌。
主持人:韩国朋友都很理解。
黄晓春:你有没有在里面发挥一些(作用),来帮助他们来协商的?
(系列节目宣传片)
主持人:这就是三位外脑提到的问题,特别好,你们能不能回答我?在这么一个密度如此之高的、外国人非常丰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在这儿。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其实文先生刚才太谦虚了,其实他做了很多事儿。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都是误解出现,都是反感。刚开始的时候,那个韩国的他自己认为我的中国话没问题,我跟那个中国人可以沟通的,他自己认为,是这样想。后来强制性居家隔离的时候,那个门磁一天只能开5次······
主持人:这个是有规定的啊?
黄以光 虹桥街道管理办主任:防疫的时候我们是综合协调组。为什么5次?就是说因为当时呢我们有个武汉来的人他是带着小孩的,(门磁)试点的时候,那小孩子他一直在开门,它一直在报警。我们是怎么测算5次呢?这是两次上门,还有中饭,晚饭对吧,早饭或者是,包括那垃圾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5次呢,我们是正常范围内的,假如说超过5次了,我就要去(上门)核实了。你开10次,20次都可以,我要保障你肯定在家里。我要上门核实的,包括打电话,包括我们有过微信都可以沟通的就是说。
主持人:5次韩国人能理解吗?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能理解。
主持人:又能理解了?您继续讲一下,要不然张老师不信。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有一个女士,她一个人在家里居家隔离,她有的一个晚上,我的微信群,微信群里面都是韩国人,500多个人。
主持人:你有500多人的韩国人的微信群!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社群。
文贞善 韩国志愿者:晚上八九点,她突然发信息给我了,今天我开了4次门,保安一直过来骂我,你为什么一直开门?后来我找那个保安去了,问了,他说我听不懂她说什么。其实那个女士她开了5次,保安过去了你不要再开,后来她再开了,一共第7次了,然后保安再过去了,不要再开!那个女士就说“你过来我开门呀!”。
主持人:其实很多沟通是由误解产生的,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冲突的那么严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居间协调一下,把两边的意见都问一下的话,可能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冲突。所以我们在古北是借助了很多像文先生这样的一些外国朋友的力量,让外国朋友跟外国朋友之间,他们有更紧密的一些联系和连接。盛书记,哪怕我们的社工的英语再好,我们也未必是全部的事情都是我们直面去沟通的。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是的。
主持人:所以盛书记我知道你们这有很多的外国志愿者。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他们其实就像文先生这样,他刚才讲了群里有500多个,可能是韩国的一个社群。那我们也有就是日本,包括还有我记得就是第三波的时候,就意大利这个疫情上来了,所以后来我们也请了那个社区里面的一个意大利的志愿者,因为其实我们会懂英文,但是意大利文不懂。
主持人:而且有的时候沟通特别容易产生误解。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对对,然后我记得当时我们翻译的时候,我还是请文先生帮我看了一下,“隔离”的韩文,然后说不能出去。可能一开始文先生看了说我们直译出来的话,说得很严重很严重。然后那个用词,我记得当时好像我们对于这个用词还有一些讨论的,就对我们来讲,刚才讲的这个文字的翻译,这个卡片怎么样能够传达既准确,又能够使外国的朋友能够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这个是关键。
张宇松 国际认证高管教练:我这(手)牌不好,其实您下次给我做一个问号,十万个为什么那个,我越听越想了解这些情况。这儿就是感觉一帮精兵强将的特种兵,事先全练好了,就等着出来了。
主持人:全世界最通情达理的外国人都住在古北。
张宇松 国际认证高管教练:是的,我就在想怎么做就做到了这一点?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我想回答张老师的问题。因为我碰到的,我们这个小区外国人很多,有一个是墨西哥回来的老外,隔离14天要怎么怎么······NO!NO!NO!,后来我就跟他讲了,我就讲了这个疫情怎么保护自己也保护旁边人,你要什么服务我们会为你服务,他才接受。
主持人:冲突是有的。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对,不是说没有,他一开始就NO!NO!NO!,就跟你来NO。
主持人:但是他为什么听你的呢,阿姨?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我就和他说现在这个疫情也是你保护你自己,也保护旁边的人,我们大家互相保护,你需要什么,我们可以随时向你服务,他慢慢就觉得那好。
主持人:就是你一直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比如说还有个老外也回来了,家里那个热水器不加热,打到物业电话去了我要修,哪里去修啊?那个时候报修是没有人上门来报修的,我去的。
主持人:你会修热水器吗?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物业的经理说,张老师,你去一下试试看。我说我去看一下。因为什么?我还是可以,我就去了,他没有操作好,那个开关都没开。
主持人:你们小区里没有张老师你知道吧。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老外我们都是有人情化的、感情化的这种交流。然后这样的管理不是说我压制你怎么怎么,用感情去交流人家容易接受,你如果说板着脸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人家可能不会接受。你要态度好,跟他说这个利害关系,他就同意了。
主持人:张老师,您说服我了,但未必还能说服他,还有谁继续来说服?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还有那个律师讲的这个问题,我也想回答。
主持人:好。
张敏 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举(手投)票同意不同意,就是小区有反对。因为小区绕完回来,业主肯定会担心,尤其在疫情发生了这么严重的情况。我在门口做志愿者的,业主就来问你了,今天回来几户?明天回来几户?他也担心呀,你们怎么管理的小区?那我们跟他们讲了,我们来了我们都有手机要申报上去的,我们居委会每一天来量两次温度,他听到这样他也服了呀,然后小区的业主就对我说,张老师你在我们就放心了,我们小区我们就放心,真的是这样讲话。
主持人:鼓鼓掌,要给张老师鼓鼓掌。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其实刚才几位专家提的在这边人家没有想要投票的心,一个呢小区因为我们原来也有议事员,他们呢会把群众的声音带上来说我们这个小区好像有这个想法,那么其实担心的呢是措施没有到位。
主持人:就是这个议事会有一个畅顺的渠道,大家不通过微信群,不通过这种临时性的所谓的抱团抗焦虑,也能够有畅顺的渠道跟政府,跟我们的居委会产生最紧密的连接,拿到一手的信息。还有吗?继续说服张老师。
梁铁城 荣华党总支委员、雅典花园业委会主任、古北路第二支部书记:我们小区情况主要我们的小区物业公司,他在各方面工作呢就比较到位,他从那个这个小区建立一直到现在,始终是这个公司在管理的,他在那个和业主之间的关系还有平时的工作呢就是大家都很认可的。
主持人:黄老师您发现,很重要一点,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社区里,我们发现他们不是陌生人的社区。
黄晓春 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是的,其实古北的这个一些资料还有包括调研,我们以前很早就接触过。他们这里有个很大的特征,其实刚才就是这个一直在追问,为什么到这就不是个事儿?我可以坦率的告诉你,如果他们是疫情来就开始这么做,那一定是个大事儿。你们是全上海第一个国际化社区在这里,所以在过去差不多20年里,他们一直在面对这个问题,所以这里有很多的机制,实际上就是要推动跨文化的沟通。
比如我们刚刚提到一个词,后来没有展开讨论,叫市民议事厅,他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国家的人,让他们围绕的公共事务,围绕公共事务让他们建立连接。然后接下来什么呢?在这个议事会里面相互的议事。另外呢他们特别组织社群志愿者,让很多很多的这个外国友人参与到我们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里面去。然后这些人呢,从一个一开始是感觉跟小区没什么关系的人,到了慢慢地他们每天也在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你看张老师的能力多强,敢上门给人去修热水器。
黄晓春 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慢慢地就跟他们建立了很多联系,就有信任了。就换句话,没有这些基础在那一定是个事儿,但如果有了20多年的基础的话,可能就不是那么大的事了。
主持人:好,谢谢黄老师。所以今天我们看着说的云淡风轻的对不对?其实很多事情它不仅得有我们这个国际社区大量的人文环境的基础,我们还有一批······张老师你发现这儿的社工跟其他的社区的社工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崔主任刚才其实我们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说这个社区今天之所以在防疫当中面对这么艰难的跨文化冲突的时候,他能做得好是跟你的基础有关系的,你这个基础究竟是什么,你们自己总结过吗?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议事员:我是在这里是时间最长的一个人,所以从古北新区建成,然后居委会建立以来就已经在建立一个叫做“小联合国”的“融情工作法”。对于这个小联合国这么多个50多个国家的地区和国家的人聚在一起就要把它这种情融在一起,所以他给融情工作法呢,也是针对这个社区的特点。
其实这个社区很难管的,居委会干部上门都打不开门的,因为人家说我不是你的居民,你凭什么敲我的门?但是他们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终于打破了这个这个尖兵,就真正把工作做到家去了,所有成功都不是偶然得来的。
像我们的社区也是一样,我们每年都开很多什么游泳比赛呀,什么中秋赏月,什么什么音乐会呀,都是在融情。而且还根据另一个就是法治,居委会配合业委会组建和投票选举决定社区的重大事项,都是一丝不苟的。所以我们美丽华花园成立入伙26年,没有一个人欠过管理费,管理费的收据率是百分之百,26年。
主持人:26年。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议事员:第二个记录就是26年刑事罪案率为0。
讨论参与者:安全。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议事员: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小区的记录。还有一个就是物业管理要做的到位,首先物业管理就把这一场抗疫情的工作就当仗来打!怎么样能到呢?
其实我这里想分享一个体制很重要,我是香港人,对两个地方的体制是有感觉的。我是无党派人士,但是共产党领导,整个政府架构、还有街道、居委会,还有工作一站、二站、三站,这整个线就渗透到居民区里面了,做的很好。
主持人:我们的行话叫“党建引领,政府负责”。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议事员:对,就是党建引领!一有什么事情,党员先做志愿者。特别是去量体温的时候,量体温这个人其实风险是最大的,他要接触很多的人。我们就党员先排第一班,领导干部先排第一班,这样就带动他们可以做。所以服务到了,很多苗头和有些什么事情都在萌芽之前就解决了,所以就不会酿成一种社区各种对抗。
主持人:我估计呀,今天这场讨论最大的成果是张宇松老师要搬到古北来了。古北以前即使我们做的再好,也不可能跟每一个外国朋友产生连接,而这次很有可能我们通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已经把刚才阿姨们给我们讲到的这个社区的融情的这个“情”,可以到每家每户去了。只要他出去回来,只要他是外籍,这回都会跟我们的属地产生连接。
但是,未来怎么能够把我们今天在虹桥社区里边所积累的,这种即使是一个生人社区,其实是一个有跨文化交流的一个社区真正的能够变成是一个我们所说到的美好的,能够给我们今天的面临着很多的冲突带来一些经验的、可复制的、可推广的一些方法。借着今天的这样的一个成果和平台还能做什么,还想做什么?
(节目片花)
崔莉霞 虹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其实我们之前古北社区20多年可能最苦恼的是拿不到数据,所以我们觉得这次特别可贵的是,各个部门都能把信息给了我们,我们只有采集的义务,(以前)没有使用的权利。
主持人:甚至你们也不知道你们采集完的那个大数据是什么?
崔莉霞 虹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对。但这次我们拿到的第一手信息,而且各个部门的信息都在我这里汇聚了。所以我感觉这个信息的资源,刚才秦畅老师问我们信息的资源以后可以用什么,其实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面向的其实就是围绕人。我们以前一直困惑大家需要什么,他到底来自哪里?我不知道怎么服务,但我现在知道了,因为他就在我这里,我以前是找不到人,现在人的信息很清楚,那我就知道我下一步怎么服务。所以刚才你一直问我们在思考什么,其实我们也在思考,大家现在讲得云淡风轻,其实你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有多焦虑,我们可以说黄主任,在座的很多我们晚上,盛弘有几个通宵我们都在一起。我们现在是民政部的十大工作法,但我们还在想,我这次疫情是大考,我们觉得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
刚才张教授也鼓励了我们,大家都愿意搬过来,但我们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个关键词,我觉得是“寻找”,社区里面需要不断前行,疫情给了我们一种客观的,逼迫我们必须和每个人产生关联。但是疫情结束了,是不是大家冷静下来之后,又各自回归到各自的岗位上去,然后我们又变成了不相关的,我很惶恐的。我们最近包括我们找儿童,找老年,找我们的自治项目,找我们的黄金城道共治委员会,我们在找到一些更多的连接点,让大家因为疫情,因为病毒被倒逼出来的感情,这种感情能保持下去,能以后这种共情感能转化为我们社区治理的共治力,能真正的让大家都觉得社区一直在那里,社区很近,我们永远在。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议事员: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刚才讲的大数据是疫情留给社区的工作的基础。另外,由于在中国政府和对整个全国疫情控制得力指导,虽然开始有些忙乱,但是很快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很正确的轨道里面去了。每个社区的居民,特别是外籍居民融合方面,和外籍居民对他们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体制居委会街道的一个信任感,这个信任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给我们下一步的社区工作又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主持人:而且我刚才觉得文先生那个群特别重要。
崔莉霞 虹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有500个人。
主持人:500个人,现在只有韩国文先生所带领的这个社群,还有其他的吗?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还有。
主持人:如果让外国朋友们也能够成立不同的社群,盛弘,可能吗?得出现多少个文先生这样的人,毕竟几万名外国人,找得到这么多像文先生这样的?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其实在这个疫情当中,真的又发掘了一批新的外籍的志愿者,像日本的真理子,还有像意大利的Angle,还有很多,每一个小区,其实当他们回来,我们非常感动的一点,还有一些更多是在疫情的过程当中,通过居家隔离,通过我们的服务,通过来了解政策,这样我们又在疫情中形成了新的连接点。
主持人:这些人这些信任感慢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社群,这种社群里可能就是产生刚才崔主任所说的,情感不断延续的可能性的那个实体。
盛弘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是的,从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
主持人:金律师,有什么总结,有什么分享,有什么能够给古北新区未来做的更好的建议吗?
金缨 上海市人大代表、律师:我想分享一下,今天我听了真的是蛮感动的,尤其我觉得做得好的是我们社区的工作者,包括我们的文先生这样的志愿者,在不断变化的政策的过程当中,用他们的一些服务包括理解来弥补这样一些,大家都束手无策或者突发其来的疫情的应对吧。同时我非常赞同刚才崔主任讲的,我们现在掌握这么多数据,《民法典》通过了。
主持人:《民法典》刚刚通过。
金缨 上海市人大代表、律师:也讲到了数据是什么,数据就是资源,我们在工业革命的时候生产力是资源,现在到了目前现代化的建设当中数据就是资源,在我们基层来讲,数据一直是只会收集没有利用的,而这次通过疫情有大量数据到了基层,而且这些数据也是我们一公里一公里跑出来的,很不容易的。所以这些数据怎么用对社区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次疫情当中大家情感的沟通,包括居民关系的建立,以及你刚才讲到情感的维系,这些东西如果疫情过了以后,大家又回到了本原,这样拿出来这么多东西是浪费掉的,所以也需要靠我们的基层工作者,包括靠我们的志愿者一起来共同维系建立起来很不容易的这些情感。
其实我要剧个透,刚才其实崔主任也讲到了,在虹桥街道他们就要利用这么多的资源,利用这么多关注社区的这种爱心人士,来管理我们的社区,包括来管理我们的公共区,叫黄金城道的共治委员会,也就是他们对黄金城道的步行街,旁边有六个小区,怎么样来管好这700多米的步行街,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项目。也是通过自治的方式,包括融合了6个小区,包括融合了他们的商户,有200多个商户,这个项目就是他们疫情以来的后疫情时代的用好资源的,最好的一个厚积薄发的东西。
在社区里面法制一定是有的,刚才我们这位业委会主任讲的非常棒,两手抓,我现在和你谈情没问题,但是我后面有法律,你一旦违反法律的话,我一定是严惩的。包括我们的公安民警也讲到了,你在居家隔离的过程当中,或者是说你回来的过程当中,你依法依规的都OK,都没问题的,但是你一旦触及到法律底线的话,中国也是讲法律的。
主持人:所以我们在这里边的软硬结合。
金缨 上海市人大代表、律师:一定是恰到好处的一个度。
主持人:谢谢金律师,谢谢。
张宇松 国际认证高管教练:我今天听了这个很有感触,把我感觉归纳了一下,十个字,我说叫“感性的反应,理性的回应”。感性的反应确实不容易,是基于古北社区,我以后叫“大神社区”,20多年的融情的长期的建设。我感觉这种共情的连接是人本能的反应,更能够治理出效果,您今天刚刚讲的能云淡风轻是理性的回应,法理情做的太好了!从我们警察,从老先生这里,太厉害了,这以前一定是当领导的,这是肯定的。
所以我在想,我们既然有这么一个模范的“大神社区”,同时我们新的社区越来越多,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可能没有20年的时间再来建设了,所以将来可能在“大神社区”,你得弄出一个“武林宝典”来,所以你们学几招之后,你三年就能干我们20年的事儿,我觉得就可能古北社区这个“大神社区”站在一个命运共同体更大的这个系统里面去,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是我特别期待的。所以我今天真的谢谢大家,感受非常深,谢谢。
主持人:我还想问一下,其实张老师你作为高管教练,其实你在不断地带动着我们很多的高级的管理人才成长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其实你是通过沟通,后来让他们发现自己,反省自己,然后不断地进步。怎么能够让组织充满情感吗?我想请教您。
张宇松 国际认证高管教练:我觉得组织的情感来源于中间每一个人的情感,举一个例子来讲,张阿姨可能长我几岁,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当对方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对方没有任何的距离感,她传递给他的东西,那种共性是什么,是信任、安全、温暖。有这个了之后,什么都不叫事儿,后面你说啥就是啥。这个为什么是“大神社区”呢?因为像张阿姨这样的大神太多了,这就成一个“大神社区”了。
主持人:而且这样的大神在了之后,觉得这个词特别的棒,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大神,你发现他们都六七十岁了,这是我们社会特别宝贵的人力资源的财富,至于我们今天特别期待的总结,黄晓春老师,这就是你们的事儿。
黄晓春 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虹桥我来了不少次,但我觉得这次我又有新的感慨,我这一次对“融”的理解比以前要更深一点。我们刚刚已经说它有很好的文化,有一个基础,但其实刚才我们所有人说的一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我觉得它其实是一个跨文化沟通的知识体系,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很短的时间就要做出反应。
大家讲的时候我就在捋,第一个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解决信息不对称是最难的问题。您还记得吗,文先生开始说我们有个韩国群,我们说他们怎么想我们呢?他说我们怎么想他们的,大家都搞不清楚怎么想的。人呢就是在越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越恐慌的时候,就会把焦虑放大,可能有确诊了,然后慢慢就发酵。
所以,其实这次我们虹桥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它在整个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好的信息的交流,解决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一来,我是一个美国人你就给我递了一份英文的资料,我是一个日本人你就递了日本的资料,小区居民他也有忧虑,这个时候业委会和物业就站出来说没有问题的。
所以文先生碰到有人质疑你的时候,你是韩国人,保安说他们一直在那待着。就有很多重要的信息解决不透明的问题,人往往就在了解这个情况之后就比较容易可以平和地、理性地讨论问题。
然后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第二件事情,我们鼓励了一种多元化的社群在这里面发挥作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研究,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很多国家,有的时候政府出来做工作,老百姓都不见得一定听,但是如果是NGO,社群组织出来大家就听了,因为大家很信任他们,大家觉得这个基本上离我的生活更近的。
所以在这次你会看到有很多像文先生这样的,还有Angle,这样子的一些人,他代表的外国友人,他们是志愿者,他代表的第三方,他代表的社会组织,代表社会性的力量。他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他们有他们的方法,有时候咱们也搞不清楚,他们通过他们方法相互的沟通,相互的劝阻,相互的疏解压力,于是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好讨论。
第三个服务,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多层次的公共服务,没有人像我们阿姨这样子的,阿姨亲自上门开热水器,找不到这样的人了。所以你看政府在做政府的工作,这是托底性工作,基本性工作,我们的业委会,物业公司在提供高标准的服务,高标准高得多的服务,因为服务化解他的忧虑,我们还有很多社会组织、志愿者提供个体化的带有感情的服务,这就够了。
所以我们其实是三位一体解决了信息,我们有好的社群,最后我们再有这样的服务,所以这个“融”到了这一步我们就看的更加清楚了。所以我想疫情过了之后,当然疫情是一个特殊情况,过去就过去了,但是这些东西是可以留下来的。所以我们最后围绕着这个东西,重新建立起一个虹桥的国际化社区的这样基于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之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
主持人:谢谢。各位,刚才你们都参加了讨论,哪些词汇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着今天特打动我,就像我说的,“情”是我今天在虹桥社区里听到的。
(在白板上写下讨论的共识、关键词)
女:融情。
主持人:融情,好,我把它写在中间,融情,还有什么?
方耀民 中国香港人、美丽华物业总经理、议事员:体制。
主持人:体制。
(讨论)。
主持人:这叫发挥党员作用。
男:没错,党员派用处。
主持人:人性化特别棒,人性化,还有什么?
女:家国情怀。
主持人:今天阿姨说得特别好,家国情怀,还有什么?
男:服务。
主持人:服务,特别棒。
女:还有我觉得透明。
主持人:透明。
男:我给你讲一个,我们古北这个区域是一个地球村。
主持人:地球村。
男:都包括进去了。
主持人:你要把它认识到这是一个地球村。
男:对吧?
主持人:太对了,你刚才说的透明也很重要,透明,透明、法治,还有吗?
男:还有共同体。
主持人:物业。
男:物业中的共同体。
主持人:物业都是共同体。还有什么?
男:包容。
主持人:包容也很重要,塞(写)哪儿呢!融情工作法,希望你们能够变出更多的可能性来。最后我们还是请出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玉昂,胡书记,刚才我们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梳理出了很多对于未来虹桥街道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更美好的社区,这是大家梳理出来的一些关键词,我不知道哪个关键词对您特别有启发?
胡玉昂 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非常丰富,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共同体。
主持人:共同体。
胡玉昂 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共同体,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国际社区,这样的一个社区怎么样是和谐、美好的,我觉得它必须是一个社区生活的共同体,美好生活的共同体。
主持人:您看,需要变化吗,或者说需要净化吗?
胡玉昂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当然,它首先开放、包容、透明就是它最大的特质,因为它是发源于一个国际社区的土壤成长、摸索起来的一个工作法,因此这次的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在整个疫情过程当中大家从来没有觉得社区离我这么近,社区对我这么重要。所以在共患难当中大家有一种共情感,共情感激发了大家的共治力,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社区需要有共同点的,只要有共同点支撑起来的才会是一个大家共同认同、参与、融合的共同体,就像我们的融情工作法,首先是情感融合,然后是文化融合,最后是价值融合。
在这三个融合当中,党建怎么引领?我们觉得未来共同体我们要朝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去发展。首先对我们的社区干部来说,我们怎么把疫情期间危难时刻激发出来的这种担当力转化为治理能力的专业能力。第二个就是社会化,就是我们在疫情期间邻里互助,来自五湖四海的这种动员主体它能够形成的一种邻里互助的模式,今后怎么能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社群相处模式。第三个就是智能化,我们说的疫情期间大量汇集的信息、数据、人员,最后怎么变成社区的常态的大数据的体系,所以我们说一定要找到那个共同点。
主持人:非常好,做了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解读,谢谢胡书记。
胡玉昂 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谢谢秦畅老师。
主持人:多样、多元,我们知道它是文明的一个标志,可你不知道这个多元和多样的背后多难,“难”在虹桥社区今天看来他们有很多的方法,他们有常年的积累,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情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样本,它可能今天是我们在面对逆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不同文化之间如何进行沟通的一个样本,所以真的很期待着今天我们虹桥街道古北社区的居民们所构建的这样一幅温暖的图景能够给正在向前面对新挑战的人类以启发。用了一个好大的词。谢谢各位,谢谢大家。
(完)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