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有车、有儿有女、衣食无忧、山清水秀,这是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田园生活。家住浙江省德清县城山村的柳满昌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可他说,即便在德清这样富裕的农村,村里的老一辈人还是有三怕:一怕病;二怕老(老了干不动农活,生活水准会大幅下降);三怕子女受不了好的教育,找工作受影响。三年前,随着德清县在浙江省率先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柳满昌和邻居们都从农业户口转变为居民户口。身份变了,大家的“三怕”都没了,不过身板结实的柳满昌仍然停不下来,每天不是忙着种笋就是开着拖拉机搞运输,一年忙活下来能有20万元的毛收入。“等天放晴了,那山头的竹林可美了”柳满昌望着烟雨蒙蒙的窗外,笑容满面。
柳满昌的家中有4亩耕地、7亩多林地。随着身份的变化,耕地已经流转给别人种苗木,林地则用来产笋。这些土地曾是农业户口权益的象征,也是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异之一。除此之外,柳满昌还承包了30亩竹林。柳满昌说,“农民”对他来说,已经从一种“身份”变成了一种“职业”。
从“农民”变成“居民”,柳满昌说,他现在是“两头都获利”。而这个“两头”,指的是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最初的建立,源于建国初期粮食短缺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12-24,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开始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由此带来社会权益和保障的不同。其中,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是责任田和宅基地,而非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就业、保险、住房等各方面。所以人们经常用“一头牵着土地,一头绑着福利”来形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可从历史考量,这两头并不均衡,城市户口的福利要远远大于农村人口从土地得到的收益;而从现实观察,当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拉开,土地却成了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之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2.3亿农户中,流转土地农户超过了7000万,比例近30%,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这一比例高一些,超过50%。但从整体分析,其中愿意退出承包地的农民依然是少数,这也影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
四川统计局今年1月的一份调查也显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不愿落户城镇的四大主要因素中“想保留家中土地承包权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以及“农村土地有较大增值潜力不想放弃”占比分别为37.8%和33.7%。可以见得,在相当比例的农村人的眼中,土地是自给自足的来源,也是左右他们落户城镇意愿的原因之一。
土地确权 保证农民带权进城
今年十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予以确认。这一举措将更好地保障农民权益,打消他们对老家宅基地等农村土地的顾虑。从户籍制度改革角度来分析,这消除了农民变成居民后,对于利益受损的担心。
对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在浙江省德清县已经落实为三种“红本本”:住宅房产证、林地和耕地的承包经营权证、以及村集体资产股权证。房产确权后,农村的房子也可以像商品房一样,拿去抵押贷款,不用像以前一样需找人担保。不光房产证,村集体资产股权证、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证,都可直接拿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很好地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困境。
在这三种“红本本”中,村集体资产股份证是德清县对全县农村经济组织经营性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后的成果。在浙江省德清县的户籍改革进程中,股份制改革对160几个农村经济组织成员的收益分配权以股权的形式进行固化,并严格按照资产量化到人,权证发放到户的要求,进行股权分配。
股份制改革之后,德清县资产清理总额是18.32亿,量化的资产是1.98亿。德清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周伟国介绍,股权的管理是按照“生不增、死不减”的可继承的静态管理模式来管理的。“静态管理模式的好处就是改革可以一次性到位,不因后续农户的变动和户口迁移的改变而改变,真正确保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在改革中也得到了好处。”
视频:柳满昌如今的生活
据了解,2015年,德清县全县33个村总共分红了881万元,真正使农民在改革中得到了好处得到了红利。
地票变现 实现农民带着资金进城
如果说德清县的改革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人口结构和区域优势,那重庆市的改革压力就更趋于明显。作为特大城市,重庆市农业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重庆市累计转户436.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9.3个百分点。重庆市在处理农民土地的问题上,变一定性质的土地为地票,实现市场流转,一度让农民难以置信。
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执行总裁童代志回忆道:最早地票制度提出来的时候,农民还不肯相信有这么好的政策,当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把钱款拨到他们手里时,农民才相信土地真的能“变成钱”:“我们转户居民退出来之后,他可以通过我们地票制度,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通过复垦,通过地票变现进入城市,能够带着资金进城,每一户大致可以有12-24万元,有些人甚至能有十万元的收入,这样也促进了我们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户籍制度的相关改革。”
视频:采访重庆土地交易所执行总裁童代志
土地变地票有效地统筹了城乡土地利用,在复垦过程中把农村的闲置废弃土地变成耕地利用起来,这等同于增加了耕地面积。地票再变成钱,实现农民财产的增加。地票制度运行以来,总共交易接近19万亩地,380多个亿元,反哺到农村达到300多亿元。土地流转后的资金甚至可以成为创业的资本,这帮助了像胡本华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实现从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家。
视频:胡本华将地票变现的资金转为创业资金
“我家这块宅基地年代比较久,我在重庆创业也需要资金。所以我就利用地票分的钱融入到我们公司,融入到我们餐饮连锁的项目。”胡本华如今的火锅生意红红火火,店里的食材有不少还是自己承包了山上的土地种植出来的,可以说是种地的本事没忘,创业的士气更涨。
反思:进城还是守地?新的选择来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您觉得还是城里好么?”
胡本华:“当然是城里好,现在孩子在城里念书,下一步打算把妈妈和老婆的户口都迁进来。”
而面对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同样的的疑问,同样是农村出身的柳满昌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咱女儿现在在城里也有房子啦”柳满昌乐呵呵的抱着外孙告诉记者。
“那您不考虑去城里享享福?”
“有什么好去的?我在村里更舒服”柳满昌的脸因为喝过几口小老酒,红扑扑的。
土地确权和地票制度实现了农民带权进城甚至是带着资产进城,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农民对土地的执念,也给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当农民变成居民以后,一部分农村人反而不愿意离开农村,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长久以来的赖土地以生存。
像柳满昌,消除了所有的后顾之忧,如果靠种地就能丰衣足食,为何不在村里悠哉自得呢?更何况现在还有了承包地的收入和集体资产的分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很多农民不愿意将户籍转为城市市民,是因为承包地有收入:“下一步土地法应该进行修改,对于村集体的村民身份界定出台相应的法规。在给予补偿后,很多早已进城的人可能会退出承包地。”
农民不想进城是一,权益再度失衡是二。很多农民将户籍从农村转到城市后,在农村拥有承包地收入,在城市也有工作,享受城市养老保险和医疗。在城市人眼里他们享受的就是双重福利。但身份差异的天平从倾斜的一侧向另一侧倾斜,户籍改革依然未到终结那刻。
(实习编辑:祝闻豪)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