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能否“去殖民化”?文物返还有何新趋势?社区参与如何助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近日,国际博物馆协会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举办,60位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文博界、国内部分博物馆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参加。SMG融媒体中心专访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共话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未来。
“去殖民化”是国际博物馆界的热点话题
段勇(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去殖民化是过去10年国际博物馆界最关注的议题之一。2017年,法国政府表态,要归还从原殖民地流入法国的文物,它改变了法国政府关于公共藏品、公共物品不得转让的法律。2018年,德国博物馆联盟发布了殖民背景藏品指南,就是对德国博物馆收藏的殖民背景的文物要梳理研究。德国也开始归还殖民背景藏品。英国后来立场也开始发生变化。2022年,英国归还了一批贝宁青铜器。由此可以看出,文物的流入国,他们的立场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一个好的迹象,有利于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文化遗产领域的新秩序。
如果是非法流入的文物,那么该归还的还得归还。此外,欧美大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并非都是非法流失的,也有很多通过合法渠道入场的,要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与世界相比,中国的文物追索有什么新趋势?
段勇:目前进入海外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领域的中国文物总数量大概是1500万件,其中90%都是属于正当的交易和交流的商品、艺术品、礼品等,其余10%是非法流失文物,约占150万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各种方式,从海外促成了300余批次海外文物的回归,总数达到了15万件。
在推进文物追索返还与制止新的文物非法流失方面,1970年和1995年公布的两个国际公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有三个明显的局限性,第一,它对公约签署之前发生的事件案例,没有溯及力;第二,只有签约国才受约束;一些特别重要的文物收藏国并未签署公约;第三,文物流失方必须证明这些文物对自己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才支持返还。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我们国家通过签署双边协议的方式,迄今已经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协定或者谅解备忘录,两国互相承诺,如果发现了疑似非法流失文物,确认是非法的,那么无条件返还,反之亦然,这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博物馆协会未来5年计划的重要议题
段勇:博物馆的资金问题,博物馆的数字化,数字化藏品保护的问题,以及关于气候变化对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影响问题,还有博物馆的包容性和可持续问题等。
现在资金是制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几乎90%的博物馆在疫情冲击下关门了,其中大概有15%是永久关门了。我其实一直主张我们的博物馆可以分类施策,采取售票的形式弥补一定的成本。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收费应该说比较成功的。比如说常设展览为免费,但是特展就可以收费,收费中区分不同的对象,可以适当地减轻国家在这方面的财政经费压力,体现博物馆对社会经济作出的贡献。
博物馆的可持续未来
段勇:博物馆应该助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从社会可有可无的边缘角色,逐步地走向社会聚光灯的中心,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
我国绝大多数是中小博物馆,他们的生存之道就必须要扎根所在社区,要成为这些社区的代言人,成为社区的精神家园。比如,三星堆展览和龙门石窟展览,除了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展出,还要有意识地“走”出去,送到东昌社区,把他们社区的停车棚改成了展厅,甚至社区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讲解队,自我管理,这也成了东昌社区微改造的亮点。
现在博物馆要参与塑造社会。全球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根本宗旨和终极使命就是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珏 摄像:朱晓荣 徐玮 剪辑:王珏 灯光:周忻乐 实习生:孙安妮 编审:王琳琳 邢维 李姬芸)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