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到15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过去的30年间,中国在人权促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对国际人权促进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12-24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携手研究员郑若麟先生,一同探讨中国智慧如何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
资料图
张教授提到,在促进人权方面,中国人的理念、实践和智慧都突破了西方长期主导的人权观,这不由使仁想起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位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优秀学人兼外交家,张彭春先生。
张彭春1892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中学,后来留美,1923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出任清华学校的教务长,南开大学的教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教育家和话剧活动家。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彭春受政府的征召前往海外宣传抗战、争取外援,后来被调入外交部担任驻外使节,曾经担任过中国驻智利大使。1946年,张彭春出席了在英国伦敦召开的首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又长期担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的代表。1947年初,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设立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世界人权宣言》,张彭春被选为这个委员会唯一的副主席。
在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张彭春贡献了不少独特的中国智慧。首先他主张《世界人权宣言》应当融合不同文明的智慧,他提出儒家“仁”的这个概念,应该与“理性”这个概念一样,共同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特质。他把这个“仁”字翻译成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和对于别人处境的感同身受。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是这样措辞的:“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这里的“良心”这个词英文是conscience,就是“仁”这个概念的英文表达。
(素材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