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医学的用药科学吗?同济大学女教授的研究给出了答案:不同于西药高剂量化合物的单一作用,中药的用药本质上是低浓度化学品的混合联合作用,由此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可依据环境化学品领域近年来热门的‘Hormesis(毒物兴奋效应)’确证中医用药科学性”这一新观点。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志芬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药理毒理 顶级学术期刊“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药理学与治疗》),论文题目为“Hormesisas a mechanis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erbal treat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基于毒物兴奋效应诠释传统中药用药剂量的科学性》)。
中药是中华瑰宝,博大精深,疗效神奇。但是,由于中医用药复杂,且药方传承大多基于药典大致范围和医生个人经验基础,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客观标准,使中医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自古便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的说法。
西方传统毒理药理的观点认为,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抑制作用越大,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呈现经典的 S型曲线(图 1A)。“因为西药大都是高剂量单一的化合物,因此,西医用药就是依据这一S型曲线,科学地确定药物剂量。”林志芬教授说。
“Hormesis”指“毒物兴奋效应”,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新观点,它认为,虽然高浓度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与 S 型曲线一致,即发挥毒性抑制作用;但是低浓度化合物却反而对生物生长存在促进作用(图 1B)。 “这就好比喝酒,”林志芬教授举例说,“小剂量酒精存在着刺激神经的作用,但是高剂量的酒精就会导致酒精中毒,产生毒性作用。”
林志芬教授解释道,中药的用药本质上就是大量低浓度化学品的混合联合作用,因此,可以从“Hormesis”这一崭新视角来思考传统中药的用量问题。中医治疗不仅重视“治”,更重视“调”,通过“调”强化“治”的目的。在“治”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中药的“以毒攻毒”原则,即通过“Hormesis”的抑制作用段曲线加以作用,这与“Hormesis”的高浓度抑制密切相关。事实上,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中药毒性理论,以“毒”代指中药或中药的峻烈程度。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所以中医甚至喜用蝎子、蜈蚣、蟾蜍等治疗癌症。而在“调”的过程中,有“免疫”的思想,需要身体各项机能的提高,可通过“Hormesis”刺激作用曲线段实现,这则与Hormesis的低剂量刺激密切相关。
业内人士认为,林志芬研究团队的这一成果,对于中药用药存在的一些模糊和经验定性的问题,首次作出了定量清晰的分析,从Hormesis角度解读了中药的神秘,由此中医用药可以跟西药一样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对未来中医用药的标准化、中药的现代化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林志芬教授团队目前还在关注系列名贵中药对人体细胞的Hormesis作用及其机理,以及相关产品开发应用等。
论文的共同完成人还有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王大力、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中医连宝领、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环境公共卫生专家EdwardCalabrese教授、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医学院VittorioCalabrese教授。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编辑:施荔)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