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在上海的港口、园区自由开行,嵌入人脸识别技术的无人商店,在上海街区布局,一年来,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在申城落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何AI新技术与上海的融合,会如此紧密而妥帖呢?
这款机器人名叫"瓦力",它身着迷彩涂装、半人多高,轮式底盘,它运用了视觉识别技术,是一款巡逻机器人。它能自动避开障碍物,还能检测到摔倒人员并向后台报警。
深兰科技瓦力机器人负责人朱金峰介绍说,它能即时检测人体骨骼线,通过人员倒地长宽比的比例,从而得知人员倒地的状态,而后通过短消息发给后台,后台会实时收到信息。如果后台想观看第一视角,也可以直接监控看到。因此,"瓦力"相当于是一个移动式摄像头。据“瓦力”的研发团队本土人工智能企业深兰科技介绍,“瓦力”最快将于年底量产。
深兰科技从2014年落户至今,已有9大项目在海内外同步落地应用,覆盖智能零售、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面对这样的成绩,公司掌门人说这和他们布局上海的策略密不可分。
深兰科技首席执行官陈海波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海有很好的基础,最容易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其次上海也有很多精密制造 高端制造,比如商飞以及刚刚入驻上海的特斯拉。这些如果发展起来对上海产业带动都是非常大的。上海需要自己的骨头, 这个骨头就是高端精密制造。
这辆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安装了一块西井科技自主开发的类脑神经元芯片。有了它,车辆可以自我学习判断,实现小于2厘米的精准控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作业。
西井科技首席执行官谭黎敏介绍说:“道路上的一些图像识别,包括传感器的一些数据的融合这方面,它都可以帮助我们 以非常高效而且比较低功耗的方式,实现在车上进行一个实时的处理。”
人工智能研发企业,之所以竞相扎根上海谋求发展,除了看中上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外,还因为这里有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上海聚集着大量高校、科研院所,像复旦大学就依托其类脑科学研究,建立起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国际脑库两个重大实验技术平台,为开展脑与类脑国际前沿研究提供支撑。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说:“通过这个储备能不能把这些基础科学的东西慢慢转化到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对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去年,上海率先发布《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AI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一年多来,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 一条从智能芯片、硬件软件到配套服务 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环境与政策的磁场效应,吸引小米、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企业相继与上海市政府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而在17日开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又围绕集聚高端人才、突破核心技术、推进示范应用等五方面,出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由此可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第一对上海来说,要成为思想的策源地,第二应该在这个地方,成为为我们上海,乃至长三角的产业服务更新的,运用最早的一个试水区,提升我们的产业和整个长三角的服务。第三,它是应该诞生管理体系的世界的一个中心地。在一个2400万、2500万人口的城市里面,做出一套人工智能在城市里运用的一套规范,那会对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上海,当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深度融合后,必将赋予产业发展新动能,从而提升城市经济密度,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是上海构筑战略新优势的重要突破点,与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高度契合。如何以这次大会为起点,进一步创新制度供给,优化人才政策,丰富场景应用,完善城市服务,吸引企业集聚,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我们下一步聚焦、着力的方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柳依 编辑:爱华)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