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底20路和27路在一个站头 人山人海等车子
老早底上下班,特别是上常日班的,除了脚踏车“挥挥脚”就到的近距离,基本上侪是乘公交。个辰光伐像现在,上海公交还不满100条。从这个区坐公共汽车赶到那个区,要换两部车,载满乘客的车子行驶十几站路,仿佛远得不得了。
40朝上岁数的,应该都对“轧煞老娘有饭吃”迭句老话有深刻体会。早七点晚六点的上下班高峰时段,轧公交车个“腔势”,好不容易来一部车子,几十个人头“翁”上去,个苦头,真叫作孽啊,这种日子如今是一去不复返了。
挤车的时候谁也别客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共汽车,可比现在的地铁还要拥挤好多。现在地铁里最挤的时候也就是人挨着人,可过去公交车上可以人贴人到一点缝隙都没有,常常一平方米里容纳七八个人,而且都是背了包的人,高高低低“翁”在一道——那是怎样一幅情景,简直和杂技表演中一米八几的男人,将自己身体塞进一只小盒子里那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柔术”有得一拼。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的人真是能屈能伸。
12-25 下午3:15 徐家汇
那时候等车的人们,仿佛把每一辆进站的车都当作了“诺亚方舟”,坚决不肯错过,哪怕车子上已经人满为患,车下的人也豁出命来铆足力气要上车。
在末脚昂劲要轧上去个乘客总是边挤边嚷嚷:“上去个宁朝里厢轧一轧,帮帮忙好伐?”个辰光就恨不得自己身板变得薄一点!车门外头还有个拼命把乘客朝折叠车门里推的工作人员,一直推到车门勉勉强强关上,车子总算重新发动、开出站头……
个辰光哪怕是再有文化再素质高的人,也不能思考什么文明礼貌了,在上班高峰时段挤公交车还讲文明礼让,是有点假的,大家脑子里真正想的,都是“这一辆一定要挤上去”,区别只是有的人力气大点,有的人力气小,挤不过人家,只能无奈地看车门关上。连窗口的售票员,也哇啦哇啦地喊:“用力嘎!用力嘎!朝里厢嘎呀!”
能挤上车,先过了力气这一关,接下来要面对“平衡能力”的考验。车里很挤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腾出手去抓扶手,脚底往往是一只脚站着,另外一只脚没空间放,只能悬着,就这样以站不稳的姿势,勉强在颠簸的“人肉夹板”中捱过一站又一站。每到一站,一开门,那夹板稍微松动一下,得以深呼一口气,而随之的新一轮挤压可能来得更猛烈。
高峰时段每站上车的人总是比下车的人多,车厢内“人肉夹板”越来越收紧,挤得你早饭都要吐出来了,恶心连连。车上载了太多人,分量太重,于是车便开得非常慢,每朝前挪动个十米,要停下堵十分钟,在一连串的红灯之间无望地爬行。好不容易爬到一个车站,车站上黑压压一片等车的人个个已焦虑得不行,不等车门打开就已经蜂拥上前。
没有男女 也没有距离
挤车子的时候,谁也顾不得“男女授受不亲”,要赶着上班上学,在拥挤的车厢内你无法挑选身边的陌生人是男是女。恐怕平日里再矜持的老姑娘,这种时候也只能和异性胸贴胸了。
有个“轧公交”的段子,讲一个中年妇女被身后的人挤得吃不消,情急中大喊“不要挤啦!再挤要生出小孩来啦!”这一幕让人大笑不止,上海过去挤公共汽车,也就是这样情状,只是没有女人敢这么喊罢了。
55路拥挤的车厢
有个别心思阴暗的人,会利用公共汽车上的拥挤,对女性“揩油”。许多挤过公交车的女孩,都有过在公共汽车上被“咸猪手”占便宜的记忆。对付那种坏蛋,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伊凶,当他开始动手动脚的时候,回过头去朝他怒目一瞪,呵斥一声“侬做啥!”他立刻装傻。最好再发动其他群众,“车子轧,你手动啥格动啦?!叫周围阿姨伯伯评评理!”车子上大部分人都是有脑子的,群众的心总是向着身为弱势的小女子。于是,色鬼只能狼狈地溜下车。
当年的公共汽车上那么拥挤,时常让男人女人之间没有距离,假如那么近的靠着一个好看的异性,真的可以做到心里一点涟漪都没有么?肯定会有人在那样的“环境优势”里获得爱情。比方讲一个单位里不在一个部门的一男一女,上班时没交集,但是如果每天上下班都挤一辆公交车,那经过很多个奔波疲惫的日日夜夜,“轧公交”也是有可能变成“轧旁友”的。
在马路中间一起推车
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车子拥挤还不算最大的痛苦,乘车途中最大的噩梦,是车子抛锚。而那时候公共汽车抛锚是家常便饭,车开到一半突然“罢工”,所有乘客叫苦不迭,脸上个个是绝望的表情。
司机和售票员会动员大家下车帮忙一道推。这个时候,有些人依然站在车厢里不死心,执意要等车子恢复行驶;有的人一轧苗头不对,立刻弃车而去,宁可靠一双腿步行到下一个车站换车,也不愿意在抛锚的车子上耗费时间;还有很多人,会一起下车去帮忙推车。
小辫子落特了 大家一道推
于是在那时的清晨,时常在大街上见到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一群人在马路中央,吃力地推着赖着不动的公共汽车。那幅情景,还真有点喜感。想想那些下车推车的人们,其实挺有奉献精神的。
当年的交通路况规划得不如现在好,于是容易导致两辆电车的“辫子”绞到一起,那也是导致车子抛锚的一个原因。而公共汽车的调度、行驶也不如现在地铁那么准时,所以挤公交的路途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该到站的车总有不来的理由。
车站上每天都会出现上百个人望穿秋水的场景,远远看去,跟游行似的。左等右等下一辆车就是不来,有的人实在等不及,只能坐“11路”了——就是沿着车线靠两条腿走路。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看有没有车来,走得多了,自然走得快。五六分钟走完一站路,半个小时走上几站,都赶上竞走运动员了。倒可以锻炼身体。
等车,挤车,推车。公共汽车这个不靠谱的“老朋友”曾经被老百姓无奈地依赖着,那样的日子,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翻页了。老早底“轧公交”的事体,如今也只是当故事讲讲了。
部分文字来源:杨彪《那些年 我们一起挤过的公交》
完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