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Back István
中文名:贝思文
国籍:匈牙利
职务:佰路得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CEO
语录:中国能控制住疫情,也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非常好的信任和配合。
1918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邬达克来到上海,在之后的29年间,他给这座城市留下了100余栋建筑,如今,其中一些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上海符号”。2005年,同样对建筑充满热爱、将邬达克视为偶像的匈牙利人贝思文来到上海,为中欧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致力于推动中欧文化交流
贝思文,原名史蒂文·贝克,2005年来到上海后,朋友帮他取了这个中文名。当时,贝思文没有想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真的会与文化产生如此之多的交集。
因为父母都是收藏爱好者,所以贝思文从小就对文化、对博物馆有着浓厚的兴趣。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上海,从此便为推动中欧文化交流而奔忙。“匈牙利是首个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两国经济往来频繁。而中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的国度,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文化方面的合作。”
贝思文来到上海后,一直在想办法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文化领域。给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做数字化展示,提高展览的互动性……贝思文一直致力于文化数字化的创新研发。
2014年,贝思文联合中外行业精英,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魔墙”。“魔墙”一经面世,就被广泛推广和运用。如今,在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场馆,人们都能看到这款互动性极强的高科技产品的身影。
从2015年开始,在担任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期间,他为推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以及中国各省级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努力着。
2017年,贝思文将《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大型展览从匈牙利引进到上海博物馆。“没想到,中国的观众会对匈牙利的文化如此感兴趣。”前来观展的人流量之大让贝思文非常震撼。
“疫情期间,我们一直想通过数字化技术把国外的文化引进来,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贝思文说,“这既可以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也能让两国人民彼此之间更加了解。”
由于在文化交流和创新技术上的突出贡献,2020年贝思文获颁“白玉兰纪念奖”。
见证中匈两国友好情谊
常年往返于中匈之间,贝思文也是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者。“中国和匈牙利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好。1949年,匈牙利成为第一批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贝思文回忆道。
两国在教育交流方面也展开了很多合作。“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匈中双语学校是中东欧唯一同时使用当地语言和中文教学的全日制公立学校。而复旦大学的首个海外校区也设在了布达佩斯。”贝思文说。
“在中国武汉疫情暴发的时候,匈牙利是最早向中国提供防疫物资的前十个国家之一。此外,匈牙利也是首个批准使用中国新冠疫苗的欧盟国家。我们的总统、总理都先后接种了中国产的新冠疫苗。”在贝思文看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两国友情的见证。
来中国16年,贝思文也认识了很多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身上的勤劳、刻苦以及职业精神让我十分钦佩。”贝思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为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身上有着太多优良品质,今天,中国能控制住疫情,也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非常好的信任和配合。”
极具魅力的建筑森林
“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这是上海“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上海未来文化建设的定位。
“上海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贝思文对上海建筑有着独到的观察,在他看来,上海的老建筑是这座城市的亮丽风景线,更是城市文化“活的记忆”。
“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2019年,在上海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
自从来到上海定居,贝思文在匈牙利的奶奶就开始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开始关注上海。“起初,奶奶并不相信中国发展这么快。”贝思文说,“她在92岁的时候决定来看我,到了上海之后,她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她说,如果她再年轻20岁,也想留在上海发展。”
不仅是贝思文的奶奶有这样的感触。上个世纪,邬达克在上海就驻足了近30年。今天,贝思文说,他可能会在这里停留更久……
(素材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施荔)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