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3点,著名中国书画大师陈佩秋在上海
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8岁。
陈佩秋,女,1923年2月出生,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陈佩秋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佩秋从杭州来到上海,在市文管会工作。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名家云集。
陈佩秋成为画院最年轻的画师之一。1956年,陈佩秋凭借工笔画《天目山杜鹃》获得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虽然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但她并不满足,一直在生活中、在与艺术家的交往中不断汲取营养。
陈佩秋先生在花鸟、山水、工笔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为起点,上世纪50年代后专攻花鸟,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上世纪90年代,她探索细笔青绿山水,吸收西画光、色的表现技巧,别开生面。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用彩墨写成,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新风。她的艺术创作出入古今之间,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载入中国近代绘画史册,并将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提到陈佩秋先生,人们总是会不由想到她的丈夫著名书画大家谢稚柳先生,一门两杰,让人羡慕。但在绘画上,陈佩秋先生自信自强、勤奋刻苦,不想安居于谢先生的光环下。她不喜欢别人称呼她为谢夫人,更愿意人们直呼她陈先生。曾有电视台为谢稚柳先生拍纪录片,导演希望也给陈佩秋先生拍几个镜头。没想到,她婉言谢绝了,淡然说 “谢先生归谢先生,我归我。”绘画上他们走出了各自的道路。
陈先生做任何事情都很执着,写生也是。她觉得深入生活只有浅浅的体验是不够的,必须认真写生,弄懂客观事物的生长规律和结构。艺术作品不能公式化,更不能千篇一律。
在陈先生看来,只要有心有毅力,身边的一草一木,皆可入画。即便上世纪80年代去了美国,陈先生也一直坚持写生、创作,并思考中西艺术的差异。在国外,陈佩秋先生翻阅了大量的印象派原版画册,莫奈、雷诺阿、塞尚等名家的斑斓明艳的画风给予她新的启迪,回国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用色方法——叠彩法,开创陈氏青绿山水之新风。
在生活中,陈佩秋兴趣广泛,喜欢作诗著文,还喜欢昆曲、京戏。她还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曾经读完了金庸的所有作品。也许正因此,她也有着一般女子身上少见的侠气。她经常参加上海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会。她还不畏权威结论,对一些重要的古画名作重新鉴审,大胆提出质疑。 她始终如她所喜爱的兰花一样,有学识而不高傲;目光犀利又不失天真;不受尘世虚名困扰,静守着一方艺术净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章海燕 编辑:佩佩)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