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体育追梦70年》的节目中,体育记者界的“老革命”程康萱将与我们分享他的体育生涯。
《上海体育追梦70年》——程康萱
六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程康萱结束了自己的体育记者生涯,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但因为那天正好有一场重要的排球比赛,他提前离开了婚宴,继续去一线采访,又写了那场比赛报道,忙完已是晚上11点多了。他说:“我想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体育记者的生涯,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程康萱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老程家六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他的哥哥们投身科研,姐姐们学医救人。而程康萱被领导选中进入报社,做了体育记者。
改革开放前的报社,记者写文是不署名的。通常一篇稿件被录用发表报纸时会在作者处标注“本报讯”或是“本报记者”。1978年3月份的时候,程康萱发表了一篇《乒乓之家》的文章,文章就当时中国几位最优秀的乒乓选手都是出自“上海巨鹿一小”这一现象为线索展开,深入浅出,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这篇文章被推荐给当时的报社老总,老总看完后很满意,当即决定:从这篇稿子起,记者写的文章要署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程康萱1974年就进入了《解放日报》工作,然而资料上能查阅到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却是1978年的原因。
在那之后,程康萱写了许多的报道。他的报道主题不再局限于乒乓球单个项目,在全运会、亚运会的赛场上,我们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对此程康萱解释说因为当时环境所致,体育记者很少,很长一段时间里《解放日报》都只有他一人担任体育记者。为了能给读者们提供更全面的体育报道,他逼着自己去学习了解不同的运动。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奔赴不同项目的比赛现场,近距离观看,让自己的涉足领域变得很广。
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程康萱从未丢掉一名优秀记者的职业操守。他的报道一贯尊重事实,敢说真话。曾经有一年在西班牙采访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当时团体赛结束,中国队又蝉联了冠军,主帅在记者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羽毛球团体赛领域具有很大优势,可以说在未来的几届,几年之中,没有人会是我们的对手”。采访一经播出,国内一片欢腾,记者们也都是正面宣传。此时程康萱却意识到,形势也许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乐观。他耐心地研究分析,指出了当时中国羽毛球尚且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但却遭到了舆论的质疑。从之后的情况来看,中国羽毛球确实陷入了阶段性的瓶颈。回顾这件事,程康萱表示:“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观点,用理性的分析去评价体育比赛。”
从事体育报道三十余载,程康萱先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5000多篇稿件,赶赴全球几十座城市报道奥运会等赛事,见证了中国体育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也许正是因为有像程康萱这样优秀的记者多年以来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中国体育的发展才有今日的蓬勃景象。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