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邬惊雷今天做客上海电台《2018民生访谈》节目时透露,12-26起,上海正式实行院前急救服务和非急救转运服务分类管理。设置两个不同服务电话,急救服务依然拨打120,非急救转运服务拨打“962120”专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人口增加、市民急救意识增强及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急救业务呈快速上升与高位运行态势,但大量非急救病人拨打“120”挤占急救资源成为突出问题。近期热播的国内首部大型院前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也有许多此类内容反映。为此,市卫生计生委将“科学区分急救服务需求、合理利用急救资源、尝试将非急救业务适宜剥离”,作为这次大调研中需要优先解决的民生问题。
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上海目前院前急救系统急救从业人员近3000人,救护车800辆,急救分站157个,平均2个街道设有一个急救分站,其机构规模、业务总量和救治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然而,目前急救资源仍然紧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非急救业务挤占了有限的急救资源。2016年全市120出车73万次,非急救出车约占业务总量的13%;2017年全市出车76万次,非急救业务约占16%,非急救业务占比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急救资源运行效率。
2016年出台的《上海市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明确了院前急救服务和非急救转运服务可以实行分类管理。同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完善本市院前急救体系分类救护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在非急救业务领域,在院前急救机构内部建立相对独立、专门承接非急救业务的职能部门,满足市民多元化服务需求,提升急救资源整体利用效率。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和《指导意见》,本市积极完善分类救护服务模式,坚持以充分保障急救服务需求为前提,在兼顾公益性的基础上,参照市场化的运营模式,适当配置非急救服务资源,合理满足市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一是明确了非急救业务的服务对象。非急救业务是指由医疗机构送至非医疗机构,需要特殊车辆进行转运且不需要任何医疗行为的相关业务。市急救中心将对康复出院的呼叫进行分流,对在医院获得有效救治后仍行动不便,遵医嘱可以回家或去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的患者,可以拨打服务专线获取接送服务,“120”将不再受理非紧急类事件报警。
二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指挥调度系统。设置“962120”专线,开通“预约服务”功能,这是本市专门服务于康复出院患者的唯一卫生专线。在试运营期间,预约范围主要包括中心城区的杨浦、虹口、静安、黄浦、徐汇、长宁、普陀等7个行政区。随着业务不断完善,“962120”受理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是明确预约服务流程。康复出院的患者或家属需提前一天进行电话预约,预约系统会在提供服务前通过短信告知,以便预约者做好出院准备。患者在进行预约后,如取消预约,应及时拨打“962120”告知。若出院当天申请“962120”送回家服务,将视情况酌情予以安排,且要排队等候。除通过“962120”专线电话预约外,市民也可通过手机关注“上海120”微信公众号,提前一天进行康复出院预约,不仅同样会收到系统推送的确认消息与服务车辆信息外,还可在手机微信端实时查看车辆位置。
四是建立制度化的服务规范。对承担非急救服务的车辆、设备和人员资质进行了规范,车上配备专业固定与搬运设备、医用氧气与消毒设施等,每车至少配置3名经过专业培训并合格上岗的急救辅助人员。在收费上,康复出院服务收费兼顾公益性与市民经济承受能力,按卫生和物价部门规定收费。救护车计费里程为单向收费,即从患者上车地点起,至目的地止。为方便市民付费,在保留传统现金支付的基础上,已开通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完成支付后,工作人员提供机打收费凭证。
在接下来的试运营阶段,我们也会继续指导急救中心充分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对非急救业务的运营管理进行完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群众的急救技能,引导大家更加合理使用“120”急救电话,提高急救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加有力地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霍云 编辑:傅群)
( 图片来源:东方网 刘晓晶 摄)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