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年前的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培养各领域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要广开进贤之路,广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他同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亲切交谈,他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创新人才,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年来,上海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围绕攻坚“三大任务”、打造“四大品牌”、建设“五个中心”的主要目标,积极落实人才“30条”、《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等政策,鼓励各类人才集聚上海,让他们在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梦想。
比如张江科学城,这一年积极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同时,强化人才服务工作,打造高峰人才新制度,并实施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和工作许可新政。今年7月底,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科创人才分中心)正式运营,创新科创人才服务机制,为专业对象提供精准化服务,打造综合性公共人才服务平台。
12-25下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座谈会。他指出,创新创业时不我待,青年人责无旁贷,希望广大青年始终保持进取心、奋斗劲,在上海创新创业、成就梦想。上海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添薪加火、主动牵线搭桥、做实精心呵护,为青年人才营造更好环境,让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扎根上海这片沃土,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具有怎样优良的创新创业土壤,才会让大量青年人才选择这里成为自己梦想起航的地方?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了多位参与上述座谈会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听听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和更多期望。
政府支持:上海有特别好的创新创业土壤
不久前,一款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非阿片类候选药物SR419在上海的张江实验室宣布诞生。近期,这款新药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针对特定靶点的镇痛药物。
研发这款新药的,是仅创办了五年的上海赛默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刚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的李帅来到张江药谷,一手创办了这家医药研发企业。
“在生物医药方面,上海的基础科研环境非常好,特别是中科院,基础研究积累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但我觉得,如何将这些基础研究积累转化为药物,一直没有突破。”李帅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出来创业,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药品,他想做好这件事。
企业初创阶段是艰辛的,但更是充满激情和梦想的。融资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万,到几千万,再到过亿,研发队伍从两个人到五六十个人,研发办公场所从15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李帅带着研发团队,主攻用于镇痛的原研药,终于,第一种新药开始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另外还有12-25种新药也将陆续进入临床试验。
为何会选择留在上海,来到张江创业?“从我们生物医药行业来看,上海有着特别好的创新创业土壤。”李帅说,第一,是处于世界前列的基础科研积累,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特别是生命科学方面;第二,上海的城市文化是讲规则的,比如对于新药研发,管理是很规范的,不激进;第三,上海集聚了大量人才,这也是对于研发来讲特别重要的优势之一。
吸引人才: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与李帅不同,张志文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做研究员。在张志文看来,上海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上海的包容性比较强,各行业、各层次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寻找梦想和实现梦想,这种创新创业的氛围非常重要。”张志文告诉记者,另一方面,上海是一座人才高度聚集的城市,可以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共同做一些事情,一起实现梦想。
2008年博士毕业后,张志文就进入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员。当时,和他一起来这里工作的年轻人,有五六个,虽然分别从事药理、药化、药剂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但大家都很有激情,可以相互合作,去做一些东西。
与李帅的新药研发不同,张志文所在的上海药物研究所,主要偏重做基础研究,从最基础的问题比如发病原理等出发,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化合物。有了好的研究成果之后,再转化为药物。
作为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人才,张志文觉得自己是国家和上海诸多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国家和上海的人才激励政策和计划,会考虑到各个层次和年龄段,有不同的人才项目计划,给予我们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他说,这也让他更有动力,专心做好研究。
城市气质:上海两个字本身就是标签,可以给企业加分
33岁的沈家欣是“WinetoChina酒到中国”的创始人。2010年,在美国学酒专业又在法国从事过酒文化相关工作的沈家欣,选择回国创业,直接就来到了上海。
“葡萄酒文化源于法国,我在法国工作过近一年的时间,后来就想把全世界的酒都带到中国的同时,把葡萄酒文化也带回来。”沈家欣说,当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她最终决定来上海,而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告诉她,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在她看来,上海能最大限度地覆盖到全国,同时,信息流、文化流、货物流都很发达。而最重要的,是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城市气质,与葡萄酒文化比较契合。“对创业公司来说,葡萄酒这种文化习性这么强的商品,是急不来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酿造,而上海有这种文化的土壤。”
此外,上海人才的高度集聚,同样让沈家欣觉得惊喜。她的公司里,有十几名从国外回来的专门从事酒专业的年轻人,曾在法国等地的酒庄工作。“酒庄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回国以后,上海就是他们的首选。”沈家欣说。
在上海创业9年,沈家欣深深感受到,上海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精细化管理以及“店小二”式的服务都很好。
沈家欣的公司,在松江佘山有个酒窖,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比较好,用来储存从国外进口的比较好的酒,但不一定会很快就卖掉。由于进口酒的综合税率高达48.2%,有些进口酒很贵,税也比较高。2014年,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海关申请了保税执照,没想到很快就批下来了。有了保税执照,就可以将进口酒长期存放在这里,等需要卖掉的时候,再交税。
在沈家欣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标签,会给这里的企业“加分”。“我们到全国去开展业务,对方一听是上海来的公司,就会对你比较信任,这对于我们做进口商品特别是食品饮料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沈家欣认为,上海之所以能成为给企业加分的标签,这与政府严格、规范的监管很有关系。
“人不只是成本,一个城市有气质,会吸引到有相同气质的人,这比成本更重要。”她建议,服务类、科技创新类、生活方式类、文化类等相关行业的企业和人才,都可以来上海这座城市,扎根、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