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农业发展先行区,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因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擦亮了现代绿色农业的金字招牌。今天,崇明又宣布,将打造农业科创岛,围绕水产、花卉、生态、种源四个领域协同深入开展研究,科技助力,崇明的农业又有哪些新探索?
占地1263亩,安装单晶硅光伏组件近10万片,位于崇明绿华镇的这个“渔光互补”项目,已基本完工。光伏板下,一个个蟹塘整齐划一,等待着第一批蟹苗的投放。
“这个地方现在水深大概是80公分到1米2,适合蟹的生长。”项目负责人上海华电福新崇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永锋和记者介绍。
渔光互补,就是在原有土地资源保留渔产属性的基础上,增加光伏发电的功能。渔业是崇明的支柱产业之一,以绿华镇为例,这片区域曾经分布着大大小小105个鱼塘,个体经营,产值低,对水体的污染也不小。2019年起,镇里牵头,将这些小而散的鱼塘,化零为整,转型为35个蟹塘和11个尾水治理的净化塘,再统一安装上光伏板,不仅减少污染,光伏板的遮阴功能还有望提升蟹的产能。
“从蟹塘养殖完以后,所有的水流到我们的净化塘,经过三级处理以后,达到养殖一类水标准。蟹是喜阴的,我们光伏板建完以后,整个水温能够相比以前下降比较大的,所以有利于蟹的生长。”
那么,光伏板下的蟹塘收成如何?第一个"吃螃蟹"的陈家镇养殖场,交出了一份喜人的业绩。
养殖部组长陆惠彬介绍:“渔光互补结合还可以,收成不错,产量算是中上等,亩产在80斤以上,明年我们准备在120斤左右亩产。”
从2020年建成并投产至今,年发电量在一亿度以上,折算下来,可供岛上近6万农户的用电,像今年花博会期间,主场地的电力保障就来自这里。
上海城市电力发展有限公司信息技术平台负责人张泽扬告诉记者:今年的发电效益是比较好的,差不多是9000万的产值,经过测算,大概每年可以节约煤炭有5.6万吨左右。
明年,崇明还计划在港西镇改建第三个鱼塘,届时渔光互补的总面积将达到6000多亩,超过崇明水产养殖面积的十分之一。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毛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表示:渔光互补充分利用水产养殖的空间,提高水产养殖的综合利用率,一个池塘,可以多种用途,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了,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方向。
距离绿华镇养殖场不远处,上海电气“全粪+秸秆”项目,也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通过引进瑞士标准化技术,将秸秆、猪粪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制成有机肥,同时产出电能。
项目负责人侯绪瑞告诉记者:项目投入运营后一年可处理水稻秸秆3万吨,产出的高品质有机肥大概3万吨,每年而且能产生506万多度的电能。另外,因为处置了那么多农业废弃物,折合成碳减排的话,一年能减少3万多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生态岛上,越来越多的农业项目,通过科技赋能变得越来越绿色。在崇明今天召开的建设农业科创岛大会上,19个专家团队围绕水产、花卉、生态和种源四个领域揭榜挂帅,为崇明赋能。
“渔光互补,包括农业的废弃物,秸秆的循环利用,这些都是为崇明生态岛的发展作为一个很好的有力的科技支撑的项目,在崇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这个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崇明校区建设工作组组长周培强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加上科技以后,能够使我们的农业能够有跨越式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市民提供一些更好的高品质的一些农产品。”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陈军表示。
生态立岛,崇明已走过20个年头,以绿色为底色,农业科创岛,蓄势待发。日前,八位来自环境、林业、水利等专业领域的专家也受聘为崇明生态发展“八总师”,他们将为生态岛接下来怎么走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生态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明范例。”受聘为崇明生态环境总工程师的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表示。
以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为引领,崇明绿色农业的探索创新,从未止步。未来,崇明将持续引进国际领先的高科技农业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创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洪焕铨 沈曦 实习编辑:范诗言)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