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缕寸金,缂丝如画。一位南宋艺匠,以独门绝技征服世人,一件巅峰之作,成为泱泱中华的艺术瑰宝。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缂丝画是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创作的唯一的一件巨幅缂丝作品。”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颖表示,这件作品在整个缂丝成画的文物藏品里是顶尖的,可以说是国宝,也是世界之宝。
朱克柔,宋代缂丝名家。宋徽宗至高宗时期以织造缂丝著称于世,亦善画。后世收藏家珍同名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初夏,江南水乡最好的季节。双鸭浮游于萍草间,乳鸭相随,白鹭在侧,翠鸟、蜻蜓点缀其间,白莲、红蕖、萱草环绕,水波荡漾。这一幕灵动生机,也被定格于这件巨幅缂丝画作品中。
这件巨幅缂丝画,全幅以彩色丝线缂织而成,画面中所有花卉虫鸟都以实景写生而成,画面中的水禽、山石、花卉,每个尺寸,高低、长宽,都是完全按照比例来缂织的。作品画风受宫廷院体画派影响,色泽清丽,线条精谨。
作品无一处补笔,所有的回梭眼都隐藏不露。由于丝线的纤维截面呈三角形,透光之后颜色会产生轻微的变化,产生一种天然的气韵。因此,相较传统书画,工艺精湛的缂丝画显得更加栩栩如生。
缂丝以生丝作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制作者需兼具深厚的绘画修养和高超的女工技艺。
据研究人员推测,这件缂丝画的工序繁多,包括制丝、染色、整经、备纬等百余道工序,配合团队至少百人,单缂丝一项工时,估算可达八年之久。
制作者先在经面上白描勾勒整个画稿,再用丝线配色。每一根纬线是合股,就是用两种颜色缠绕,产生混色的效果。平均密度一毫米十根纬线,需要不停地换梭子缂织,这样的能力可以说是相当惊人。
然而,整幅画面非常和谐,缂织技法上没有发现一处是假借他人之手。于颖表示,从这点来看,朱克柔是一个人完成了整个织造过程,甚至连花线配色,可能也是她亲自调试。“就像画家在绘画的时候,会根据心中想象的画面来进行调色绘制。”
青色的湖石上缂织有“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款和“克柔”朱文印,暗藏玄机,作者意在“留名青史”。于颖介绍,缂丝作品能留有名款的非常之少,可见作者在当时已经摆脱了纯粹工匠的身份,与文人画家拥有了同样的地位。与此同时,能脱颖而出的缂丝艺术家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承袭宫廷院体花鸟画的图绘,画中花卉或并蒂,或结子,皆为双数,禽鸟飞虫亦俱成对,然而缂丝作品是从下往上织就的,画面最上部却是落单的虫鸟。尤其是燕子,画中通常都是成双成对的,而在这件作品里却是形单影只。因此,有研究者猜测,从构图来看,这件缂丝作品应该没有完成。
此后数百年,朝代更迭,战乱频发,这件缂丝瑰宝始终没有进入宫廷收藏体系,而是在民间被秘密珍藏。直到1952年,近代收藏大家庞莱臣(庞元济)的后人,庞秉礼(庞维谨)等将其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这件作品可能就诞生于上海松江地区。它很可能就一直都没有出城,一直在这里,没有离开过它的家乡。”
这幅惊世之作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未竟之谜。谜题的作者是一位南宋的奇女子,她以缂丝闻名于世,她的身世却依然成谜。只有那些传世珍品,诉说着她的过往。这件《莲塘乳鸭图》就是她的殚精竭虑之作,她或将余生献给这件巨作,凭藉着独创的“朱缂”绝技,最终留名青史。
有道是,一片春光谁画得,素手引纬巧天工,綵缕缂织生如许,世人皆知朱克柔。
(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见习编辑:许露露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