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奶奶每天都要赶一个多小时山路给孙儿送午饭,冒险钻火车差点送命;孩子中午只能就着白水啃白面饼,只有晚上才能吃上热饭菜。一顿4元钱的营养午餐,改变了这一切,它影响的不只是孩子的成长命运,更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轨迹。
“给娃娃送午饭差点把命送掉了。” 2010年的冬天,姚春凤背着孙女曹丽娜,手里拎着给大孙女和大孙子的午饭,去学校送饭。走到道口的时候,遇到火车停站。“我着急,就从火车底下钻过去,以前也经常这么干。但是那天刚钻到车底走了两步,就听到汽笛响了,火车要开了。” 姚春凤连忙一滚从火车底下滚了出来,所幸大人和小孩都没有出事,但姚春凤的手臂磕在了铁轨上,之后的大半年都隐隐作痛。“儿子都骂我,说我不要命了,后来我再也不敢钻了。”姚春凤说。
姚春凤中午送饭,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 她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媳,都在广州打工,留下五个孩子交给老两口照料。“每天十一点要给两个娃娃做中饭,然后给他们送到学校,来回路上就要一个多小时,家里还有三个没上学的小孩要照顾,真的一分钟都不愿意等,钻火车也是没办法。”
那是六年前。
姚春凤
当年背在奶奶背上,一起钻火车的小女孩曹丽娜,现在波州镇中心完小读四年级,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和哥哥姐姐不同的是,她已经不再需要奶奶给她送饭了。
“免费午餐”第一县 公益组织五年补贴逾千万
每天早上七点,曹丽娜在家里吃一碗面条,或者一碗蛋炒饭。然后,她在七点半出门,步行半小时到学校。第一堂课在8点钟开始,曹丽娜捧起课本开始一天的学习。同一时间,在波州小学的食堂里,厨师黄海燕也在清点一天的食材。
波州镇中心小学学生曹丽娜
这一天,黄海燕从学校总务处领到了90斤牛肉、90斤土豆、100斤白菜和210个鸡蛋。这是波州小学754名学生的午餐。
2011年开始,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顿饭3元钱的标准下拨经费。2015年,因为物价上涨,这个数字上涨到了4元。中央要求,4元钱的经费都必须实实在在吃进学生肚子,不能够有一分一厘支出在人工成本、场地水电等费用上。
11点40分,午餐开始。这天的食谱是三菜一汤:芹菜炒牛肉、清炒白菜、清炒土豆丝和西红柿蛋汤。
波州镇中心小学食堂工友正在做饭
校长杨长文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为了保证每一顿的经费能实实在在吃进孩子的肚子里。食堂每天采购和消耗的食材,都要进行严格的登记核算,并在第二天制表公示。在学校出具的公示账单上,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到,12-25这一天食堂的菜谱是冬瓜炖排骨、辣椒炒蛋、清炒豇豆和肉丝豆菌汤,食堂为此消耗了137斤排骨、72斤冬瓜、630个鸡蛋、12斤猪肉以及106斤豇豆,食材花费一共是3751.2元,其中营养改善计划支出3040.5元,“免费午餐计划”补贴710.7元。
波州镇新晃小学 学生排队打饭
波州镇新晃小学 学生正在吃午饭
免费午餐计划”是由媒体人邓飞发起,联合多家媒体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募计划。新晃县则是“全国免费午餐第一县”。“免费午餐”学校负责中心的工作人员莫剑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从2011年9月至2017年3月“免费午餐计划”在新晃县累计投入了资金1886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为各个学校的提供硬件配套设施,如冰箱餐具消毒碗柜配备、厨房修缮费用、以及碗筷,二是为厨师提供工资补贴,为每100名学生提供1名厨师的费用,三是提供运杂费、水电燃料等食堂运营费用,四是为营养改善计划覆盖范围之外的幼儿园、教职工提供同等的营养午餐。
“免费午餐计划是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有力补充。”新晃县教育局副局长吴海燕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虽然中央财政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每人每顿四元钱的经费,但这些钱只能用于食材采购,如果要为学生提供食堂供餐,则涉及到食材的加工费用、食堂场地水电费用、食堂人工等系列费用,为此,新晃县财政2016年为县域内的38所乡村学校提供了一百万财政支持,但仍然无法全部弥补缺口,而“免费午餐计划”的支持为整个营养改善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行之有效的“4+X”模式
“四块钱能被孩子吃到嘴里,那需要有做饭的经费,这部分大概需要补贴八毛到一块,每个孩子,每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这个基金会接受教育部委托,在多地调研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于今年6月发布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进展报告》。卢迈总结,目前营养改善计划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4+X”的方式,作为“营养午餐”的补充。其中“4”指的是中央财政的每生每天4元的拨款,“X”则有三种构成,第一是地方财政拨款,第二是公益组织捐款,第三则是学生家长补缴差额。前文所述的新晃县,民间公益组织“免费午餐计划”的捐助是一笔重要的资金来源。
邓飞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目前“免费午餐计划”已经在700多个学校完成开餐,作为公益组织,这个规模并不小,但对于覆盖学校超过13万所的营养改善计划而言,显然还不能作为中坚力量。
发挥更多作用的,是地方财政的配套“加餐”。
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进展报告》评出的20所优秀学校中,有五所都来自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在同心县,负责营养改善计划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不仅做到了顿顿有肉吃,更是做到了顿顿有牛肉,周周有加餐。
“除了中央财政的4块钱,我们县财政还补贴1块钱一顿,所以我们的标准是5块钱一顿。我们要求周周有食谱,天天有肉吃, 顿顿不重样,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李宗英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他在同心县王团镇担任中心学校校长,负责整个镇28所学校的教学统筹安排。在王团镇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见证了营养改善计划的推行过程。
王团镇的每一所学校都保证顿顿都有牛肉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经济相对贫困,公开数据显示,同心县201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每年六千多元,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前,很多孩子都吃不上像样的中饭,一些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在家里只能吃白饭或者干粮。记者跟随四年级学生杨华来到家中,见到了她的母亲马玉芳。马玉芳拿出家里的白面饼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的中饭经常就是这样的干粮,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前,孩子们也是和他们一样,“就着白面饼喝水,晚上再回来吃饭”。家里的老大老二都是这么被抚养大的,而到了老三杨华上学的时候,赶上了营养午餐计划推行,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杨华不满12岁就长到了160公分,已经和出嫁了的姐姐个头差不多了。
在王团镇圆枣学校,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到了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平均身高。从2014年到2017年,这所学校六年级毕业生的平均身高以每年近3厘米的速度攀升。与此同时,变化也在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生。调查报告显示,宁夏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率从2012年的19.18%降到了2016年的12.65%。除了县财政有追加拨款以外,宁夏回族自治区也专门拨付了修建食堂的资金,要求各学校以每个学生人均近一平米的标准修建公共食堂,解决了供餐场地的问题。
“以前一个班、一个学校里面都见不到一个胖娃娃,现在基本每个班都有胖娃娃。”李宗英说,这一顿人均5元伙食费的营养午餐对娃娃们意味着很多,有的娃娃中午在学校多吃几碗,晚上回去就可以少吃点。
“4+X”的第三种模式,是由家长补缴餐费。
四川省南江县,因为地处偏僻,运输成本较高。按照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给每位学生补贴4元的午餐费,该县的小学都很难做到“两荤一素一汤一主食”的营养餐标准。当地的下两小学通过家长会议征求了家长意见,在获得同意之后,向家长们收取了一部分餐费:一至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天收取2元、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人每天收取3元。
下两小学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记录了营养午餐从2012年实施至今带给学生们的改变。从学生的标准体重比例来看,2013年仍有3.42%的学生营养不良。但从2015年开始,全校已经没有了营养不良的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六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的拨款在逐年递增,每生每天的标准也早已从3元上升到了4元,但没有改变的是,中央始终要求每一分拨款都要全部吃进肚子,其他的费用则要另行筹措。在2012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15个部委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下简称细则)中,明确规定了“ 县级政府是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营养改善计划的具体实施。包括制订实施方案和膳食营养指南或食谱,确定供餐模式和供餐内容,建设、改造学校食堂(伙房)”,同时要求“ 地方政府负责学校食堂建设及饮水、电力设施改造,厨具、餐具、清洗消毒设备配置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尽管细则中对省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要求,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部分县市存在资金缺口,采取了企业统一配餐的方式。在这部分县市,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全国各地进行调查,恰逢这一届六年级学生毕业。这些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六年过去,他们毕业了,营养改善计划也交出了一份毕业成绩单。这份成绩单上,满满是学生和家长的感激,是孩子们连年攀升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当然,这份成绩单上也暂时存在瑕疵,但无数个孩子和家庭的生活,已经因此而发生巨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唐铁瑜 刘宽漾 张正磊 张凯 实习编辑:马跃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