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523700名中国学生在2015年赴美留学,较前一年增长13.9%。过去几年,赴美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都在10%以上。
2010年-2015年间出国留学人数和海归人数对比图
中国人?你的数学一定很好咯?
亚洲人只会学习,但不健身不运动?
中国男生找不到白人女生做女朋友吧?
要了解华裔在美国的生存状态,我们要先了解美国的种族情况。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说:尽管你嘴上永远不会承认,但见了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你仍会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如果你骨子里是这样的一个种族歧视或地域歧视者,你一定要偷偷读一读这本书。
《美国种族简史》的原版标题是Ethnic America:A History,其实也可以翻译成《美国的少数民族史》,因为书中没有提到英裔美国人,也没有提到印第安人,介绍的都是移民到美国的少数民族。
罗永浩在推荐理由中提到:他在教英语的时候,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要去美国的留学生,后来收到了很多感谢信,信中说他们在美国和其它族裔相处的时候,由于早早厘清了一些观念上的困惑,所以在面对种族问题时能相对容易地保持健康、宽容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他们在美国作为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美国社会里,亚裔仅占美国人口的4.8%。但使用“少数民族”这个词,是难以充分描绘构成美国社会百衲衣的这些大规模的种族社区的,因为并没有“多数民族”。
可以识别的最大单一种族是英裔人,可他们也只占美国人口的15%,仅比德裔人(13%)和黑人(11%)多出一点儿。由于世世代代杂居混住,千百万美国人说不清自己究竟属于哪一个种族。
华人作为美国的少数民族,为何给美国人留下“会念书”的印象?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华人的移民史。
被剥夺教育权利的第一代华人移民
在明朝统治的最后一个世纪,中国人开始外流,形成首批规模颇大的华人社区。“二战”前移居美国的华人,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南方的省份广东省。而且,他们的籍贯非常集中,多属广东省七个地区之一的台山,他们说台山方言,类似广东话。但“二战”后移居美国的华人一般说普通话,这也导致了在美华人之间的隔阂。
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祖籍就是中国广东台山。作为家族的第三代移民,很多年后,骆家辉这样叙述自己的家族历史:“一百多年前,我的祖父在未满二十岁时从中国来到美国,靠做佣人换取英文课程。他那时所在的地方距离华盛顿州长的官邸仅一英里。但是我的家族花费了一百年时间才走完这一英里。这是一段只有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旅程。”
奥巴马和骆家辉
随华人来到美国的中国文化的另一特点,乃是对知识的尊重。帝制时代的中国,千百年来都通过教育和科举考试来选拔其文职官员,有学识的人备受尊重。只是,美籍华人经历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在美国获得和充分利用高等教育。
最初的华人移民几乎都是男性,美国人对待中国移民的态度是苛刻的,有时甚至是粗暴的。
华人既不是白种人,也不是基督教徒。而在当时,这两条无论缺哪一条,都足以购成致命的弱点。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生理上,他们都被看作不能够被同化的种族。1882年的《排华法案》更是让在美华人捉襟见肘。而由于就业机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许多人付不起回国的盘缠,他们在国内有妻子儿女,但终生难以见面。
华人去哪里工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主要职业就是开洗衣店和中国餐馆。
尽管被严格地限制在这两种职业领域里,华人还是借此获得了成功。华人的手工洗衣店成为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餐馆供应的食品更是如此。炒杂碎、炒面、炒饭,虽然样样都不是地道的中国菜,但却成了美国人喜爱的佳肴。
面对无处不在的歧视,中国人的反应是退避三舍,尽量不惹人注目。即使开餐馆也大都坐落在华人社区或唐人街,竭力避开和白人的竞争。法庭和政治舞台,更是无法也不愿踏足。
这和身处隔离区或篱笆墙之内的欧洲犹太人很相似,中国人常被称为“亚洲的犹太人”。
早期中国移民的最大悲剧在于,这个如此重视家庭的民族被剥夺了在美组建家庭的可能性。因为华人与白人女子的婚姻在社会上和法律上都是被禁止的。
华人两性比例严重失调,许多早期抵美的华人无法繁衍后代。这意味着,华人作为一个种族群体,融入美国文化的时间被耽误了。直到1940年大多数美籍华人仍然不是在美国出生的,所以无从通过学校来学习英语和美国习俗,更谈不上像其他种族那样,由孩子来帮助其父母去适应美国文化了。
悄悄渗入高校的华裔移民后代
随着时间推移,为数不多的美籍华人女性生养了第二代。
1943年,美国撤销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1945年,新通过的立法允许数量有限的中国移民来美,这些措施也改善了两性比例的不平衡状态。
那些在美国出生的年轻一代华人,虽然人数不多,但被送往高校深造,悄悄地进入一些专业领域。这些开拓者以自身的事例,有力地回击了美国人普遍认为的“华人是不可同化的异族”世俗偏见。华人这种静悄悄的渗入战术,加上美国种族主义普遍退潮、反华情绪低落,也让华裔专业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
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作为首批打入美国社会的楔子,其数量是很少的。但到1960年,半数以上的专业美籍华人开始从事科研、财会、工程、制图和高校的教学工作,过半数的华人大学教员教授工程或自然科学。
也是在这一年,华人从事专业工作和经商的人数,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
出生在美国的新一代华人子女,遇到了与其他移民后代一样的语言障碍,但在清一色的华人子弟学校或跟其他种族混杂的学校里,华人子女的学业都很出色。
对华人的一些早期研究表明,他们的智商低于全美平均数。但到20世纪30年代,华裔少年的智商就等于或高于全美平均数了,而且后来一直如此。
纽约唐人街的老师对华裔学生的评价是,和白人学生相比,“他们品行好,听老师的话,独立性更强”。新一代的美籍华人进入了一个与其父母面对的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具备充分的条件在这个世界里大显身手。
这些一代移民父母们在来到美国的时候已经成人,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观念是传统的。父母们希望孩子可以接受美国的教育,同时保有中国的文化背景。有时,二代华裔在家里接受到的中国文化和在学校接受到的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冲突,甚至因此产生代与代之间的紧张关系。
但不管怎样,作为父母的第一代移民当年没有机会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更迫切地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如今很多国内家长把孩子送出国时的想法,不管之后回国与否。
以后的事实证明,那些受过大量教育的种族——犹太人和东方人——往往能就学于教学质量更好的高校,就业于要求更高、收入也更高的领域,跻身于自然科学界、医学界和法律界等。
在建筑领域,贝聿铭的杰出设计闻名于世,他的著名作品包括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扩建项目等。
贝聿铭
在政界,华裔直到20世纪中期才初露锋芒。
最早担任公职的美籍华裔当中有位名叫W·F·翁(音译)的人,1946年他在一个由白人占主导地位而华人仅有13人的选区,入选亚利桑那州的立法机关。海勒姆·冯于1959年之前在美国领地夏威夷的立法机关任职达14年之久,1959年至1976年,他是代表夏威夷州的美国参议员。
当然我们现在更加熟悉的可能是骆家辉、赵小兰,甚至是体育界的林书豪等这样的名字。赵小兰是现任美国运输部长,出生于台北,籍贯上海嘉定,赵小兰从不讳言自己的移民身份,即使是在就职演说上,她首先就提到,自己是乘坐一条破旧的货轮,以难民的身份来到这个国家的。她说,她经历过移民家庭的痛苦,领受过种族歧视的滋味,所以她要尽她最大的能力,消除种族歧视,帮助移民家庭实现他们的梦想。
赵小兰
然而,种族融合一路走来,问题依然发生。
8月,“白人至上主义者”闹出的骚乱事件震惊白宫。
7月,有新闻爆出中国小伙携女友在纽约曼哈顿吃麦当劳,遭美国老太骂“外国狗”。
今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还发生了“撕名牌”事件。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宿舍的门上,一般都会贴上姓名牌,方便同学认识。然而,今年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哥大多栋宿舍楼内,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名牌却被撕掉。被撕的名牌都是用汉语拼音拼写的中文名字,而那些使用英文的中国学生名牌则没有被撕。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多元化并非人们一开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惨重代价迫使他们彼此相安共处的结果。
在这个大熔炉里,华人更懂得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也给别人更阳光的形象。以教育观为例,笔者的一个定居美国的朋友,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体育方面的兴趣,经常让孩子在学业之余去打美国少年组的排球联赛。比起当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这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美国的种族史,是一个由痛苦、自豪和成就所构成的故事。华人在其中也不例外,没有哪一个种族是完全独特的,但也没有哪两个种族是完全相同的。
每个移民种族在美国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如果你也想知道谁是美国最早的“包工头”?谁为美国人带来了酿酒技术?谁又最擅长从美国人口袋里赚钱?
那就看看这本书,它不厚,也不难懂。罗永浩说:衷心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看看这本书。
推荐理由:
本书用大量的史实和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和文化史。有兴趣的读者看看英文原版也是不错的选择,比起翻译的中文版,原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关于作者:
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wowell)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索威尔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总统人文成就奖、全国人文学科奖、布莱德雷基金奖等。还著有《被掩盖的经济真相》、《知识分子与社会》等书。本书中文版翻译是已故的沈宗美教授。
@交叉点看:国际资讯短视频,换个姿势看看新闻
@交叉点评:专家学者锐观察,独家解读说给你听
@交叉点读:国际特稿说故事,洞悉天下人情世故
@交叉点荐:好书好片看不停,诚意推荐资源分享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左禾欢 实习编辑:祝闻豪)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