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主流饮品的咖啡,正在更多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然而福建省消保委近日公布的一项咖啡比较试验结果,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喝咖啡致癌”,引发公众担忧。
福建省消保委12-23发布的消息显示,8月份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对福州市部分街区的20家咖啡销售单位进行抽检,59款现制现售咖啡中均检测出了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从11.1微克/千克至30.4微克/千克不等。该结果经部分媒体转载后,逐渐出现“喝咖啡致癌”的说法,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抽检涉及到的瑞幸和星巴克等品牌纷纷回应称,本公司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可以放心饮用。不过,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询问,该如何理解这份抽检结果?如果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为何不要求商家整改并进行处罚?
同一天,福州市场监管局发文称,丙烯酰胺不是咖啡豆本身的成分,也不是人为添加的,而是在烘培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目前我国暂未对咖啡中丙烯酰胺有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文章同时表示,丙烯酰胺并非咖啡所独有,淀粉类食物在烧烤油炸时或多或少会产生,少量的丙烯酰胺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那么,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真的会致癌吗?研究表明,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谷类、水产、肉类、坚果类食物中,淀粉类、咖啡类等食物经烘焙、烧烤等高温处理时,也会出现。由于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丙烯酰胺在2017年被世卫组织列入2A类致癌物清单。但是,对于摄入多少丙烯酰胺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目前科学界并无统一结论。被多家媒体引用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要摄入156微克的丙烯酰胺,才可能有风险,这个量相当于在一天内喝下12千克咖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的变化,癌症预防成为关注的焦点。日常食物的致癌性,也经常引发讨论。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致癌物分类法,由世卫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做出。该方法按照对人类和哺乳动物致癌风险的不同,把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为四类,其中的2类又分为AB两组,A组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B组是对人类和动物致癌性证据都有限。此次引发关注的丙烯酰胺就属于2A类,而此前引发关注的可乐中的阿斯巴甜、泡菜、手机辐射等,属于2B类致癌物。
对于尼古丁、砒霜以及霉变食物中常见的黄曲霉素等1类致癌物,目前科学界和公众都有广泛认知,能不碰就不碰。但对于丙烯酰胺等2类致癌物,科学界看法不一,公众也只能谨慎对待。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分类方法的主要依据是现有研究中的致癌证据是否足够充分,而不是物质本身致癌能力的强弱。同时,动物实验中所用致癌物的剂量,往往相当于人类饮食每日摄入量的1千至1万倍,因此,其实验结果对于人类来说也只有参照性,不能完全照搬。因此,目前的通行做法是,对于2类致癌物的致癌性,要结合服用剂量来探讨。
那么,该如何理性看待食物中检出致癌物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认为,关于丙烯酰胺的致癌性以及可能引发哪一种癌症,目前科学界并没有统一结论。事实上,2类致癌物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边环境和日常饮食中,但是如果脱离了剂量来谈“毒性”就是犯了“标题党”的错误。我国的食药监等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食品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物质、致癌物质进行重点监测,如果确认会影响到国民健康,肯定会禁止其使用和流通。因此,对于此次咖啡中检出丙烯酰胺的事情,普通消费者完全不用过度担心。
(看看新闻Knews编辑:金梅 翟静 阮丽)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