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上海电视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SMG即将推出的大型考古文化纪录片《何以中国》也正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影片再现阶段的拍摄。看看新闻记者跟随《何以中国》摄制组,辗转上海、浙江、陕西等地,全程跟踪记录《何以中国》拍摄现场的幕后花絮,多场景、多角度地展现服化、道具、摄影等环节。在本期视频中,我们探访了《何以中国》的服装库房和拍摄现场,揭秘何以真实再现千年前的中国服饰。
位于浙江横店的《何以中国》摄制组服装库里,满满当当地陈列着大部分影片再现阶段拍摄的服装和饰品。“这里存放了1200多套服装,大约有350套款式,近1300件饰品,包括玉器、骨器、木器、陶器、青铜器等,真实复原了夏、商、周、秦、汉,包括那些原始部落的每个时期生活场景的服饰。我们画了600多张设计图,所有服装都是我们手工打造的,1:1复刻。”《何以中国》造型指导王海婷向我们介绍。“导演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做好每一件东西,不能有影视化地修饰夸张的东西在里面。”
在创作团队追求考古级的严谨工作中,《何以中国》影片再现阶段,呈现了千百年中国服饰的真实样貌,每一件服饰的款式、布料、纹样、配色都参照文物和考古细节一一还原。王海婷向记者展示了厚厚一叠的服饰图纸,其中每个时期人物的造型旁边,都细致地标注了参考文物、尺寸、纹路等图片和文字。
比如在复原二里头遗址相关的造型中,根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设计团队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推测、设计出了穿着棕色长袍、头戴绿松石发带、手腕上挂着铜铃的巫师形象。王海婷介绍,“发带上每一颗小石块,以及三个红色斗笠状陶器,无论是大小和颜色,都是根据出土文物一比一复刻出来的。为了增加一些装饰性的东西,我们将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的纹样绣在衣服的边上。”
再比如在周大臣的复原服装上,衣襟、袖口处的边样纹都是取自青铜器上的纹样。“这些全部都是绣出来的。我们这次绣花工艺大概绣了2000多米。”
这件头饰根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将军俑”冠饰复原。王海婷介绍,“这个冠的形状是鶡鸟的翅膀。鶡鸟是非常勇猛的鸟,将鶡鸟的特征融于将军的冠饰,表明英勇善战的概念。我们不停地看参考图,一次次地调整冠饰的形状和弧度,尽量把它做到最形象化。”
为了追求饰品真实质感,导演赶赴安徽,请玉匠打造真玉饰品,通过镜头传达真玉在人物身上的温度。例如姬昌太姒配饰中的玉饰,是按照西周早期大墓出土玉器复原的真玉。再比如良渚王配饰中的玉管也是真玉打造,并根据考古文献,复原了在良渚时期玉质的颜色,“我们现在在博物馆看到的玉管是白色,因为这是玉长时间深埋在地下受沁后呈现的颜色。而这种玉质本身在良渚时期良渚人戴的就是这种绿色的玉。”导演魏国歌告诉记者。
《何以中国》的造型指导王海婷从业至今已有24年,曾参与《神话》、《将军在上》等80余部影视作品服饰造型的设计和制作。然而,第一次接触庞大的考古知识体系,如何短时间内精准再现不同时期服化特点,对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王海婷感慨:“我当时有点担心,就跟导演坦白说,这部分我没有过多研究,如果出错了怎么办?导演说完全不用担心,这次来指导我们的是考古学最顶尖的专家。我们所有的设计图,设计方案都是经过专家,尤其是考古专家一层一层地审核,审核通过后,我们再呈现最后的设计图。然后再经过各种专家一轮一轮地看下来后,大家确定修订稿,我们就开始找布料制作。每个布料都是精挑万选的,哪个时期能用什么布料,不能用什么布料,我们严格按照专家的要求来制作。当时整个中国的布料的布版,我让他们全部都往这里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真的是我拍了那么多年的戏,真的是最难的。”
在严丝合缝地还原考古细节里,不断诠释着创作团队的初心,《何以中国》也希望各篇章内容都能具备档案价值。“我们会将这些服装保存好,希望未来以展览的形式,使这些服饰与大众见面,对于爱好中国华服的人来说,给他们一些参考价值,希望他们看了《何以中国》有所收获。”王海婷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珏 摄像:刘宽漾 李响 剪辑:王珏 编审:邢维 李姬芸)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