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正逢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沪上目前唯一一家非遗主题公园,南翔古猗园从上周开始就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非遗主题活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猗园,不仅拥有江南古典园林的美景,也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如今更为非遗文化的展示、推广和传承搭建起接地气的大众平台。
在古猗园的非遗市集上,形形色色的药斑布香囊很受欢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药斑布印染技艺,800多年前诞生于嘉定安亭,通过加入药灰原料,再通过独特的技艺印染后,可以做到长时间不会褪色、霉变。游客告诉记者:“我婆婆也给我儿子做过这个布料的鞋,挺漂亮的做出来,现在一代一代往下传了。”非遗药斑布技艺传授技师王晓峰觉得:“公园里流动量比较大,对我们来说也想把这个药斑布技艺向社会推广。”
市集上很受欢迎的粽子糖、芝麻卷、脆松糖,用的也是非遗制作技艺。“粽子糖就是小时候的味道,过来找小时候的回忆。”而非遗中式糖果制作技艺传承人熊晶晶坦言:“现在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九零后的工人、零零后的工人,都不太爱学习这种老的技艺,而我们特别想推广出去,走入古猗园这样的平台,非常接地气。”
除了市集,古猗园还为大家准备了有意思的非遗故事。这20多位年龄只有十岁出头的小贡生,是园里精心选拔培训的非遗文化传播小使者李邵逸。“在导览的过程当中。也对非遗有所了解。也希望把我学到的非遗知识。传授给其他年轻人。”
他们讲述的正是古猗园的历史。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南翔古猗园已经超过500岁。2020年10月,园内的23幢主要建筑被重新修缮。工匠们传承沿用了木雕、石雕、泥塑、广漆等非遗技艺,原汁原味呈现出古园林建筑500年前的历史风貌,2022年,古猗园正式挂牌成为沪上首家非遗主题公园。
而通过各方资源的嫁接,园里非遗的展现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拓展。新设的社会文物鉴定点,吸引了不少市民专程捧来家藏宝贝,请行家把脉。一旁,老字号南翔古猗园小笼店 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春天的马兰头、夏天的黄瓜藕荷、冬天的冬笋,四季的时鲜蔬菜统统被装进了小笼包里。“原来想小笼顶多是原味的和蟹粉的,没想到现在弄了这么多花式品种,真的蛮好。”
园里的展陈也是独具创意。园里的收藏文物——明末的嘉定竹刻透雕笔筒和两个工艺美校专家用3D技术复刻的作品,被摆在了一块。园洞门的设计,则是将《百花不落地》瓷板桌面放大后竖立起来,制作而成。而一幅《猗园全景图》也用上了青花瓷艺术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各种现代技术的加入,让原本藏在深闺的文物,更加平易近人。
上海工业美术职业学校科研处处长陈悦表示:“想通过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不断让文物逐渐活起来。”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邓军则表示:“文化和文物和古典园林共同融合起来,让文物不要高高在上,让市民更容易接受。”
随着时代的进步,非遗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传播手段。通过公园这个大众化的场所,也能吸引到更多的爱好者,来加入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行列。“通过5G、AI等技术,让传统非遗活起来动起来,创新更多非遗展示方式,拓展活动空间,让每一个走进古猗园的游客都可以成为非遗的体验者和传播者。”古猗园文保(基建)科科长孙佳这样说。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则表示:“非遗整个理念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具有绿容特色的这些公园里面,会带入更多的非遗展示项目,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能够展现给市民群众。”
目前,上海正在着力打造千园之城的公园城市,通过“公园+”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未来城市公园提供的不仅是四季花草、绿色生态的空间,还会有更多文化、体育、艺术等全方位融合创新的平台。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包钢 |
责编: | 顾怡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