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大量笔头球珠却需要依赖进口。“钢铁产能过剩,却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李克强总理的“圆珠笔之问”令国人汗颜。
圆珠笔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一个国家制造工业的方方面面,墨水研制需要化工业支持,生产设备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能力,特殊钢材则取决于国家钢铁产业的科技水平。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圆珠笔之问”,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制造方面的创造力不足。
中国2010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受到世界公认的品牌仍是少数。“中国制造”是“廉价”的代名词,而非“品质”的保证。
尽管中国拥有以高铁、核电和卫星等为代表的高端科技产品,但与让人眼花缭乱的一大串“世界第一”产品名单相比,却显得很不相称。不仅仅是特珠钢材,在医药、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领域,中国产品创新能力也明显不够。2015年中国制造业消耗的各种芯片价值1450亿美元,但国内芯片产业产值仅占1/10,芯片超石油成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外国垄断芯片不仅直接阻碍我国工业发展,而且威胁国家安全。
在201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多数与会者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并没有太大的担心,担忧的却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在创新方面缺乏后劲。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过去人们需要廉价的产品。但现在我们必须注重质量。”中国必须通过创新技术项目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产品的声誉。
回到“圆珠笔之问”,有人会问,这么小量的一个产品,又不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有啥意义非得自己做?其实总理拿“圆珠”做例子,目的是督促中国产业通过创新升级换代,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在关键的基础产业和应用产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行。
中国要打造华为、小米和阿里巴巴等世界级的创新企业,首先必须从“成本文化转向创新文化”,没有自创研发只是跟风模仿,就只能在低端领域盲目扩张,造成某些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其次,要转向国际化思维模式,为满足苛刻的全球市场需求未雨绸缪;最后,要为长期艰苦跋涉做好准备。在这一点,我们要向日本和德国学习。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人才和资金。人才来源于教育,资金来源于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聚了众多人才和巨额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造就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无比厚实的沃土。有了肥沃的土壤,加之精心浇灌,必能长出创新的参天大树,每年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我们的底气。期待总理的“圆珠笔之问”,成为鞭策中华大地迎来“中国创造”春天的动力。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