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要义在于“策源”,突出体现在基础研究、“卡脖子”攻关、成果孵化转化、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市委全会《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从疏通创新源头、加速创新过程等着手,提出上海科技创新将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性布局,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在前几天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叠境数字发布了世界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手语大模型”,相当于给聋哑人士配备了一个贴身手语翻译。企业成立七年来,在元宇宙新赛道中发展迅速,推出了数字孪生城市、虚拟活动等多款核心产品。
叠境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CEO张朝华表示,张江是他们的福地。把产业从上到下串起来,从硬件到行业制定标准,再到探索应用场景,特别是张江集团打造的4.1平方公里张江核心区数字元城,给叠境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去实现核心技术。
为了能呵护类似叠境数字这样的“创新种子”茁壮成长,张江科学城的创新生态不断“进化”,张江正探索建立科学家“概念验证中心”,用于挖掘硬科技种子,让科学家的“金点子”以最快速度进入市场。
张江,上海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主战场。科创策源能力提升,为张江科学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成果转化、人才聚集和产业能级提升提供支撑。如今,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张江科学城集聚。其中,上海光源的用户数量已超过3万个,是全国用户数最多的大科学设施。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三大先导产业,蓄势发展。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区集聚了一批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和一流创新型院所。由张江到上海,科创策源成为构建未来经济新增长极的强大引擎。
全会《意见》还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说到科技创新策源,它的核心要以就在于策源。突出体现不仅是成果孵化转化、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还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攻关上。这些年来,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基础研究为例。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1年,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177.73亿元,占研发投入的比重近10%,较5年前翻了近一番。人才引育方面,上海从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学家从2019年47人增长至2022年117人,占全国8.5%;在条件支撑方面,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7个,覆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数量约占全国的1/4;在学科布局方面,在生命科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具有较强优势,有15所高校的64个学科纳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范围。
研究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国际科技论文影响力增强,2010-2022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的论文量从年度6篇增至120篇,全国占比从15.8%持续上升至28.8%,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长期处于全国首位。
承担国家任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方面,2016-2021年上海单位共牵头承担项目逾900项,其中发育编程、干细胞重要领域承担的项目数占全国比重超过20%,蛋白质机器、纳米、合成生物学、人类健康、材料领域变革等重要领域承担的项目数占全国比重超过15%;在国家基础研究任务方面,2022年上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超过4600项。
虽然近年来,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但总的来看,上海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还有进步空间。比如,标志性的成果不够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对不足,未来前沿发展领域比较滞后,此次《意见》就找准了问题源头和症结所在,提出:上海科技创新还存在着布局不深、资源分散、链条脱节、范式滞后。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硬科技企业既是主力军,也是生力军。然而,由于资本与科创企业之间盲区依然存在,硬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却是缺乏资金支持的薄弱环节,这就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梗阻”。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专项办公室主任柳宁特别有感触:“目前风险投资主要还是考虑企业要有公司,首先要成立公司,第二公司要有产品,产品要有销售 ,甚至有盈利,还要有比较好的财务报表,有了这些前提条件,风险投资才用它的那套理论体系去进行投资,但这对于硬核科创企业而言,就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科技创新是一个全链条,某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让科创策源的步伐裹足不前。创新链条各环节各自为阵,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通路不畅,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支撑不够,都成为目前遇到的瓶颈问题。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表示,科学家一般都习惯于自由探索的研究,觉得发篇文章很容易,却很少思考那些文章发表出来以后到底有多大用处。目前就是卡在0到1和1到10的工作如何有机整合起来,这就需要有应用导向和需求导向,它就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一定要一个行业,整个市场体系一串进行考虑。
对此,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 朱学彦表示赞同。他认为,大家平时谈得比较多的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问题 ,新型举国体制在上海的落地实施到底会怎么做的问题,这就是解决1~10的问题。当然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中试、概念验证和新型孵化器到底怎么来助力,也是需要再去做策划,重新进行功能提升的。只有把过程中的所谓裉节、堵点给它疏通,这个的加速才会正常发展起来。
除了资源分散和链条脱节之外,上海的科技创新还面临两大困局:布局不深和范式滞后。布局不深主要对于目前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可能存在把握不准、应对举措不及时,包括对一些布局主要还停留在规划政策层面 ,实践中缺乏对项目、基地、人才等体系化安排 ;而范式滞后这一块,我们目前还存在在科研活动组织方面,沿用了传统线性创新方式,在科研活动组织、科技管理活动方面,有些还没有跟上科研范式进步的脚步,所以效率不能保证。
此次全会《意见》就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从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理念出发,从疏通创新源头、加速创新过程,强化体系支撑着手,部署提出三方面改革开放任务。
第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强调战略布局、优化投入、高水平主体建设。特别是在优化投入方面,包括才真投入提强度、优结构以及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捐赠方式设立基础研究基金等。
第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回答技术如何攻关、成果如何转化、金融如何支持三个方面。在《意见》明确在政策端发力,为更好地“投小投早投硬科技”保驾护航。其中明确,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第三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体系,突出强调政府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战略科技力量壮大、科技发展环境优化、国内国际创新合作等四方面。其中既有过去措施的深化拓展,又有这次新提出来的措施。比如,优化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这次改革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强化创新支持的整体性、协同性。
特别是要改变“踩油门”和“踩刹车”并存的情况。对此,市科委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韩元建提出,要强化整体性、协同性,就需要不同条线、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层级来进行协同。目前,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现,激励性政策和管制性政策如果不协同,可能出现“踩油门”和“踩刹车”并存,这样就会使得政策效果打折扣。所以在下一步推进过程中,还要加强不同部门的协同,不同领域的协同和政策间的协同,能够真正实现政策的最大效益。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