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汤元龙、王务荆这对夫妇的“精气神”是什么?采访他们之前,我去这家小店坐了一下午。
开了23年的“元龙音乐书店”被封了门楣。种种原因,复兴中路1348号被垒起的砖块按压在一片水泥中。
水泥背后,还有一个23年的音乐书店生存者。
23年前,这个迎接过周小燕等等大家的音乐书店被允许“破墙开店”。23年后,“破墙重圆”。中国人最在乎自己家的“门”,谁要是吐口痰、乱画一通,无论里面住着谁都会气的发抖。这犹如往自己脸上吐痰。
可是中国人还有一句话:“输了门楣又如何?”
这是镶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2、
1946年,年仅6岁的汤元龙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大家大户
父亲是北大的老师,专门研究细胞(类似学科)。家里还有专门的厨子供一家多口一日三餐。
六岁,正是“狗嫌”的年纪。每每快要开饭时,汤元龙总要跑到厨子那拿点吃的,顺手拿点这个,顺手吃点那个,好不乐哉。一天,厨师发现:“汤元龙怎么没来?”
——“哎呀,我记得那个声音非常好听。”
今年76岁的汤元龙一口“京腔”,回忆起第一次听到钢琴曲的感受,满脸陶醉。
——“厨子找不到我了,觉得奇怪。后来发现我蹲在窗根底下听钢琴,连吃的都不要了。”那年,从日本留学的“四姨”回到北京在家练琴。汤元龙被钢琴声引着来到窗根底下,一听就是五个小时。
——“我当年才六岁,四姨觉得我是块材料,就在家里教我钢琴。后来四姨来上海,我们几年没见。当我也来到上海时,她以为教我的钢琴我都忘了,谁知道一弹还是会。”
汤元龙回忆自己“琴童”的经历,满脸还是自豪。
3、
汤元龙被他人称为“汤巴赫”,天才。
一路从“上音附中”,追随着当年窗根底下的钢琴声,念进上海音乐学院,后来当了老师。
——“周小燕先生说他,元龙啊,你吃亏就吃在说话太直了。”汤元龙的夫人跟我说。
确实,这社会谁喜欢“说话太直的人呢?
汤元龙爱音乐,因此教学生非常认真,要求学生不得有半点马虎。太认真,就会被有些人理解为“苛刻”。于是汤元龙被“请”出了学校。离开学校那年,他早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一年后,学校再“请”他回去讲课时,汤元龙很倔:“我不回去,我要下海。”
九十年代,“下海”可是一个技术活。
“下得好”,赚的盆满钵满;
“下得不好”,淹“死”也不是不可能的。
其实汤元龙所谓的“下海”,不过是在自己40几平的房子里开一家音乐书店,这就是他所谓的下海。自己下海还不行,得拉着自己“新婚妻子”。
是的,两人是1991年结的婚,彼此50多岁时重新组建了家庭。
说话间,举案齐眉23载。
4、
王务荆是二级演员,组织马上就要评她“一级演员”,汤元龙一句话:“你别评了,跟我一块开店。”
——“我申请表格都交上去了,都要评我一级演员了。他非让我把表格要回来。夫唱妇随吧。”王务荆笑着说。王务荆是上海音乐学院60级声乐系学生,毕业后在上海乐团工作。在音乐家协会时,认识了早闻大名的“汤巴赫”,于是两人重新结合、组建家庭。
“下海”后,这个专卖音乐书籍的小店开张了。
——“上海多少学音乐的人?上海有多少琴童?没有一个专门的音乐书店怎么可以!”
凭这个股“精气神”,自家的后墙被允许“破墙开店”。
“八折、六点五折,不赚钱也要打折,学音乐的孩子苦。”汤元龙喝着啤酒跟我说。
当年允许,今年不允许。城市总要进步的。“破墙”必须封起来!其实汤夫妇不怕封店,怕的是“连锅端”。
汤:“那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老师,还有那么多学生,没有我们这个店不行。”
我:“上海那么多书店,缺你一家有关系吗?”
汤:“有!许多书别家没有,只有我有。孩子们找不到就跑我这来。”
我:“还有网络,网络那么发达。找一本书很容易吧?”
汤:“学音乐就怕谱子是错的,我这里的书我先看,看着没问题我才放心卖。”
找到这个书店,要绕到里面的弄堂。穿过他们家的厨房、卫生间,“柳暗花明”间才能看到堆砌满墙的音乐书籍。这个小店有1.5万种图书,具体多少本,连王务荆也记不清。
5、
两位老人现在有自己的退休金,汤元龙还可以教琴。他们早已不拿店里的薪水。
年逾七旬,完全可以畅游世界,无丝竹乱耳。可还是坚持了23年。
汤元龙1993年离开学校,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诲人不倦”。谁说卖书不是一种教育?
我问汤元龙:“那个门一点一点被封起来的时候,你心里啥感受?”
——“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十年动乱我吃了7年的官司,我什么都不怕,政府让我干的,我绝对支持。”
——“对,他还给封门的师傅递烟抽呢。”王务荆在一边搭话。
——汤:“他只要还给我留一条路,我就能开下去。我还想开成上海的百年书店。”汤老说出这句话后,我忽然想起女排焦灼地K掉巴西那天,老白评论:“这就是女排精神,你打不死我,我就往死里打。”这世界一切的道理都是那么地相似。就是那股“精气神”。
6、
因为“封门”,这对老夫妇被媒体关注。
我也不落俗套地请他们来演播室录节目,汤元龙对我说:“你是个好孩子,在上海好好坚持住。”然后扶着自己的老伴下台阶,开车走了。
还说:“你叫着你的几个年轻同事,到我家里坐一坐。”
所以,这一期我起的标题是:斯是陋“店”,惟吾德馨。借用这句刘禹锡的话致敬两位老人。
若不是那股子“精气神”,估计很难撑到今天。
就是见多了孩子们找到书后的喜悦、见多了音乐人拥挤在陋“店”的享受、见多了风雨23年后“破墙垒墙”的变化,才会想继续坚持吧。
可能。
人活一口气、靠一股子精气神。这就好比那句“爱上一个人,好像有了软肋,又好像有了铠甲。”这道理不都是一样的吗!女排、张丽君、元龙书店。都靠着一股精气神。所以,当我们矛盾是否还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次,可能就有了铠甲。
【视频】聊聊吧 斯是陋“店”惟吾德馨
(编辑:余寒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