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把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在求是网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低门槛和最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注重“志”“智”双扶,构建大扶贫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中国共产党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今年我们将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将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低门槛和最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为完成这一底线任务,中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也收获了不寻常的成就。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绝对贫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启反贫困之路,着力开展救济式扶贫,努力解决最困难人群的基本生存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农村减贫事业纵深推进,在农业农村全面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接连实施一系列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普惠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贫困群体的特惠政策,农村贫困状况极大地改变,数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注重“志”“智”双扶,构建大扶贫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中国共产党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今年,中国面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决胜脱贫攻坚的巨大考验,中国共产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交出了一份令世界惊叹的答卷。
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精准聚焦和持续发力,我国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快速度和最大规模的减贫,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国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7.7亿减少至2019年底的551万,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0.6%。今年我们将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将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形成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覆盖全部贫困群体的扶贫干预体系,显著缓解了贫困群众的脆弱性。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67元,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8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中国的扶贫开发坚持以扶志为先,扶智为本,“志”与“智”的集成将贫困群众自身各要素的自组织性发挥到最大程度,让贫困群众有志气、有底气实现“弱鸟先飞、至贫先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用电用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得以补全,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较快发展。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农村社会保障网络不断完善,已成为农村扶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普惠性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针对贫困群众的特惠性社会保障制度,筑牢了贫困群众民生保障底线。
党的领导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减贫的政治优势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并不断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转变和调整扶贫政策,扶贫对象瞄准愈加精准,方式愈加具有针对性,主体愈加多元,反映出其高超的战略决策水平。在扶贫过程中,成长起来一批党的基层干部和基层组织,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到精准扶贫阶段,所有贫困村均配备驻村第一书记,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有效增强了党的组织执行力。
在推进新中国减贫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从源头寻找减贫的治本之策,确立了以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减贫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社会生产目的,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基础,不仅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根治贫困现象创造了可靠的制度条件。
中国减贫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减贫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减贫进程。从理论上看,中国减贫为国际减贫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制度减贫”“精准扶贫”等将成为人类减贫史上的华美篇章。中国的减贫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击破了西方学者贫困无法消除的浅薄之见,也让现在仍身处贫困的人们看到了一种现实可能性。
其一,中国减贫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人类福祉改善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七成,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这一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誉“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世界银行原行长金墉认为,中国减贫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其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减贫着眼全人类的宏伟视野。一方面,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对全球减贫事业的承诺。“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先后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中国的减贫智慧和减贫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与社会发展署负责人乔莫·桑德拉姆也高度赞誉,“中国经验值得学习,我们也希望中国将经验推广到世界,帮助更多国家摆脱贫困。”
成就当然催人奋进,贡献也值得铭记。但中国仍然“百尺竿头须进步”,无论是继续推进我国减贫事业,还是“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中国都需要继续探索。一方面,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绝对贫困能否彻底消除是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建成的基本标志,而相对贫困能否有效解决则关系到全面小康的成色。因此,解决相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减贫的新奋斗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应把握好贫困的动态变化,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识别机制;把握好贫困的多维表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保障机制;把握好贫困的深层缘由,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动力机制。另一方面,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作为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理应引领和开拓全球减贫工作,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作者: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