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的“历史记忆”,济南老火车站先拆除后复建的故事,注定会被一再提起。
这座德式建筑,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也是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群,入选过清华、北大的建筑系教材案例。时光荏苒、客流增加,老火车站因容量不足而于1992年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现代火车站。然而,济南人始终对远去的老火车站念兹在兹。为了追回“历史记忆”,20年后,济南市政府决定“原汁原味”复建老火车站。
济南老火车站的命运更迭,是当下很多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一个雀替,镌刻着曾经的美学与教化;一街一坊,成为满足社交的温暖存在;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它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客观说,新建筑与老建筑、新建区与老城区,在城市难免有矛盾与冲突。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魂;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给岁月以文明,这些,给城市建设者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唯有守住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才能让城市文化与精神延续下去。
历史上,我们就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城市却丢了魂。因为“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众人;在贪大、媚洋、求怪的风气中,“第一高楼”相互攀比,“山寨白宫”频频亮相。
同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中国城市建设中的这种乱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肤浅的文化观和扭曲的政绩观。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不知不觉”,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无知无畏”,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后知后觉”,才有了济南老火车站先被拆掉、20年后复建的反转。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去年年末的一场雪,让人们不惧严寒赶往故宫寻找“老北京”。“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风雪中的故宫变成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变成了天地间独一无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标。这样的文化符号其实散见于全国各地:不仅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更多暂时不那么知名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城市的固体记忆,都曾在历史风尘中留下沧桑故事,有了它们,城市的编年史才得以续写。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互为映衬。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典雅、务实、内向、低调、简奢”;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让人体会到弄潮精神与开放情怀。今天,不少城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注入了文化内涵的城市精神,才会是丰满而坚实的,对外才能树立形象,对内方能凝聚人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能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因为此中不仅有“钱塘自古繁华”的商业文明,更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