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知的《反导条约》,又叫《反弹道导弹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顾名思义,它和导弹防御系统密不可分。
导弹防御是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1957年,苏联研制出可以打到美国的核洲际弹道导弹,美国随之加紧研究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开发出好几个防御系统,比如历史上有过的奈基-宙斯系统、奈基-X系统、哨兵系统、卫兵系统等等。可是这些系统的效果都不是太明显,相对于进攻性的核武器,防御系统在效果、成本计算上都不如前者。
奈基-宙斯系统
因此美国人就想了一个办法。
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他试图把防御系统的发展控制下来,来调节防御和进攻系统之间的关系。他希望和苏联在导弹防御系统上达成一定的协议。
尼克松
1972年,美苏签署《反导条约》,条约规定了双方可以部署两套导弹防御系统。一个是在首都,另一个是在它部署重要战略导弹基地的附近。但是到1974年,双方对这个条约进行修订,从两套防御系统改为一套。之后,苏联把反导基地放置在首都莫斯科周围,而美国则把防御基地放在了大福克斯空军基地的周围。
美苏通过《反导条约》互相牵制,互不进行国土防御,大家对于进攻性导弹的需求随之下降。之后双方就开始谈,如何限制和削减进攻性的战略武器,这在核武扩散的历史上,不得不说是好事一桩。
可是,美国的用意真的如此伟大?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为什么愿意和苏联去签署这样的条约,一方面是导弹防御在技术上的有限性,导弹防御系统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就很难形成突破,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第二点是从力量关系上来讲,美国如果发展导弹防御系统,那么苏联肯定势均力敌地跟上,形成新的平衡,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不断往里砸钱,但谁都没能产生更大的安全感。因此,才有了美苏冷战时期在导弹防御系统上的互相克制。
而事情微妙之处在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联解体了。不再受其他力量约束的美国果然“骚动”了。
美国开始寻求突破《反导条约》对自身的束缚。
第一步,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克林顿提出了要“澄清”《反导条约》。当时,美国开发了两类导弹防御系统。一类叫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还有一类叫做战略导弹防御系统。
我们近期一直提到的“萨德”就属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套系统是当时由陆军开发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海外部署,是用来保护美国在海外的军力部署,以及海外的盟友。
“萨德”系统
而战略导弹防御系统,从美国的界定来讲,它应该是在美国本土部署的,保卫美国本土。
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
克林顿政府说,我们有两套系统,在这两套系统里面,只有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应该受到《反导条约》的限制,因为《反导条约》反对的是国土防御,那么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就应该被排除在外,“澄清”由此而来。
区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如此简单?答案又是否定的。
很多科学家研究证明,第一,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五花八门,有低空的、有高空的。而高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对方国家的战略弹道导弹构成影响。也就是说,它叫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但可能发挥出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功效。第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它虽然不部署在美国本土,但是它可以和美国国内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多层的网络。那么这样的话,它有利于提高美国战略防御的有效性。
所以美国的“澄清”也可以说是一个花招。通过克林顿政府时期所谓的寻求“澄清”反导系统,进而认为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合法途径,这实际上已经为挑战反导系统,或者说挑战《反导条约》,打开了一条门缝。
美国摆脱《反导条约》的第二步,是在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小布什对所谓的国际合作、国际条约都不太敢兴趣。任性的小布什说我要发展战略防御,那我就退出《反导条约》。
就这样在2002年6月,美国正式退出《反导条约》。这是近年以来,美国第一次正式退出国际性条约,这对国际军控、核不扩散形成了冲击,以前维持美国和苏联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受到严重损害。
如今,借着朝核问题,美国把“萨德”这样的导弹防御系统推到了朝鲜半岛。上文已经解释过,“萨德”这样的高空导弹防御可能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构成一定影响。因此,怎么重塑导弹防御和战略进攻性力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中美之间必须关注的话题。
(编辑:左禾欢 曾小真)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