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中10人在上海工作,按所在的学部划分,分别是:数理,马余刚,李儒新,龚新高;生命,樊嘉,黄荷凤,蒋华良;信息,王建宇,毛军发;化学,岳建民;技术,刘昌胜。
王建宇
王建宇,1959年生,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书记、沪区党委书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高分专项航空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是我国空间光学载荷、光电探测方面的著名专家。长期从事空间光电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了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系统,和探月、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多项光学有效载荷的研制跟踪,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等。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光谱成像技术、空间激光探测技术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
蒋华良
蒋华良,药物科学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1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籍贯江苏武进。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系统发展了药物作用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理论计算新方法,为新药研究提供工具,获得国际同行和工业界广泛应用。设计高效探针分子,深入阐明和确证了一系列新靶标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功能。针对肺动脉高压、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国内目前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重大疾病,与他人合作进行新药开发研究,数个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或获得临床批件,并实现技术转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岳建民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彬县,籍贯陕西彬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相继在该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对150多种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了800多个新天然化合物,包括大量新骨架类型和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天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线,并通过化学合成和转化对部分生源路线进行了验证。对系列重要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多个药物先导和药物候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李儒新
李儒新,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籍贯福建建瓯。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电子技术专业,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超高峰值功率超短脉冲激光与强场激光物理研究。在超高峰值功率超短脉冲激光方面,与合作者一道解决了大口径高增益宽带激光放大器的寄生振荡抑制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建成了拍瓦激光实验装置并取得重要应用成果。在强场激光物理方面,与合作者一道在激光尾波场的级联加速和高性能高能电子束产生、基于亚周期时间尺度相干控制的强场高次谐波与阿秒光源产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马余刚
马余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68年3月出生于浙江余姚。198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1989-1991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生,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领导RHIC-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发现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以上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等。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龚新高
龚新高,现任复旦大学计算物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85-2005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研究领域: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纳米体系物性的理论研究、新型能源材料的设计和计算、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发现镓同时具有分子性和金属性是固体镓和流体镓表现出奇异物性的本质原因,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有关镓的物性及流体结构的问题。发现掺杂或带电可提高团簇的稳定性,为合成团簇材料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设计和预言了多个特殊稳定团簇及其固体的结构。发现小团簇在固体表面快速扩散的新机制-滚动。在发展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新的优化方法以及拟合原子相互作用势等研究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众多奖项。
樊嘉
樊嘉,1958年3月出生,籍贯江苏江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副主任、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199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累计完成近4000例肝肿瘤手术,率先开创针对影响肝癌患者生存重要因素—门静脉癌栓的综合治疗,制定了优化治疗方案。至2006年12月,主持并完成肝脏移植500余例,其中包括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上海市第一、二例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国内年龄最小及国际年龄最大受体肝移植等。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黄荷凤
黄荷凤,浙江嵊州人,妇产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学科专长生殖医学、生殖遗传。研究方向配子和胚胎源性源性疾病,生殖和助孕安全。1982年12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1989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研究生,1996在美国Cincinnati大学从事生殖医学博士后研究。20余年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德国基尔大学、香港大学进行生殖医学临床和实验室的专门培训。已在国际SCI和国内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妇产科和生殖医学的专著8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牵头人,863项目负责人,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重大和重点等项目和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省级科技进步奖5次。
毛军发
毛军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8月出生,1985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然后留校工作至今。1994年-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博士后研究。毛军发的研究方向包括高速电路系统的互连问题与微波射频电路等,已主持10个国家级和20多个省部级项目研究,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刘昌胜
刘昌胜,196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的研究,包括组织修复与再生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可注射生物材料、药物生物活性因子控释等。围绕生物材料化学组成、形态、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的控制理论、材料生物学性能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生物材料制备过程的工程化技术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实现了骨组织修复活性材料、骨再生生物活性因子的制备及材料活性化、骨组织可注射微创治疗材料等系列生物医用材料的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申请发明专利50 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包括授权美国专利3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帼霞 编辑:周杰)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