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已不仅是一场医护人员与疫病的战斗,还牵动着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为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别拍摄制作“学人论疫——你需了解的社会科学知识”4集主题系列短视频,邀请专家从历史、社会、法律、心理四大领域,介绍、解答本次疫情所涉及到的社会科学知识与问题,从而更好地让人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破除疑惑,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主讲嘉宾:何雪松(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我们这个春节不出门、不聚会,宅在家里,非常不容易。荀子说“人生而不能无群”。严复用“群学”来翻译“社会学”,也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学聚焦社会群体、组织和结构的学科特色。
今天,我们从三方面来思考“新冠肺炎”在社会中的传播:
第一,在流动社会中,病毒是以怎样的方式传播?
第二,我们应对疫情的机制是什么?
第三,我们希望建设怎样的社会来回应这样的挑战?
病毒是怎样在社会流动中传播的?
中国已经进入了流动社会。人、财、物、信息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流动,飞机、高铁和互联网又加速了社会流动。但社会学还有一个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喝手头这杯咖啡的时候,你就与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建立了关联。
病毒就是这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进行传播的。从现有的病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形,一类是关系亲近,比如家人、亲朋好友、同事之间的感染。第二类是空间接近,比如共同坐一部电梯、一起吃饭,或者在医院里面一同看医问诊,都有可能感染。
实际上,病毒的流动还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与重点地区的人员往来更为密切的城市和地区,病毒传染的可能性就更大。而春节前后又是人员流动性最大的时间,节前返乡团聚、观光旅游,节后返城复工、开学开业。时间和空间两者的汇集就构成了病毒传播的时空模式。
应对疫情的双重机制是什么?
病毒以网络的形式,横向快速流动。纵向的组织化,并不能有同样的反应速度,因此必须进行适应性地扁平化,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让每个人都成为行动者,构成行动者网络,这就是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
为了控制疫情的增量和存量,我们的社会围绕着流动形成了双重机制:抑制流动和增强流动。
控制病毒继续传播,就要抑制流动。武汉封城、社区封闭、集中隔离、居家观察,都是为了减少人员流动,控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减少增量。对于一个流动社会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救治病毒感染者,需要增强流动。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就是人、技术和资源的快速聚集。各地医护人员和物资驰援湖北,无疑也都在与时间赛跑。社会的加速就是为了加快病人的救治,降低死亡率。
面对疫情,怎样提升社会的“免疫力”?
疫情波及范围之广,无疑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予以应对。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和社会有力,是面对任何挑战的成功基石。
面对疫情,党和政府的领导无疑非常重要,举国体制更是体现了我们的显著优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效果是某些组织不可比的。
除了政府和市场,社会也必不可缺。社会越有力,面对疫情就越有韧性,越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这里的“有力”,包含三个意思:活力、平衡和团结。
首先是活力。一个社会的活力体现在社会可以自己组织起来。面对困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以不同的方式,抗击疫情。武汉的一个快递小哥,帮助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们,解决了吃饭等实际问题,这就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每个人都愿意发声,每个人都愿意参与,每个人都愿意反思的社会。
再次是平衡。平衡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社会舆论对为官不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给予了尖锐批评。这就是社会的自我保护机制。
第三是团结。既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要反对歧视和排斥。人的权利和尊严应该得到保障。简单粗暴地进行污名化就是社会的暴虐,这不是文明社会所应有的现象。越是面对挑战和困难,越能够看到一个社会的底色。我们要推进包容共享,减少排斥隔离。
最后,我希望我们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研究者,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与政策制定者、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医护专业人员一起形成跨学科的力量,帮助我们的社会更好地回应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