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导游、企业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掌握着不同的第二语言,却有着同一颗志愿服务社区疫情防控的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上海面临着防控境外输入的新压力。为此,上海的不少街镇都自发组建了社区多语言志愿者团队,所涉语种涵盖了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荷兰语、越南语以及俄罗斯语等10多种语言。
居家隔离的要求、口罩申领的细节、疫情防控的方法、社区出入口的调整……这群社区“外交官”们或面对面沟通、或“线上接单”,向社区干部们伸出了援手,也给外国友人们带去了便捷。
杨浦区江浦路街道招募外语志愿者通知。 上海杨浦区供图
复旦女生视频对话乌克兰男子
12-24上午,不少家住上海杨浦区江浦路街道宝钢又一村的居民,纷纷给居委会打来电话,说他们在小区里看到一名没戴口罩的外国人,从外貌上看应该是欧洲人。
又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袁斌晖一边去物业调取公共视频,一边向几名居委干部询问是否了解这名外籍人士的情况。经过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决定上门了解情况,结果一敲门一开口,居委干部们傻眼了。
原来,这名外籍人士不会说中文,英文也不是很流利。袁斌晖和同行的居委干部只能转而向隔壁的一位邻居打听,发现这位外籍人士来自乌克兰,名叫杰尼斯,母语是俄语,其他信息不明。
无奈之下,袁斌辉向街道求助,希望能通过街道志愿服务中心,紧急寻找一个精通俄语的志愿者,担任翻译与杰尼斯沟通,完成信息登记工作。街道志愿服务中心随即通过翻译志愿者群、社区大学生志愿者群等多个渠道,发出招募信息。
没想到,短短一个多小时后,来自复旦大学俄语系的大二学生张子彤前来“揭榜”,她还邀请了她的师姐大三学生魏昕玥,通过远程视频,共同参与了这次志愿服务,帮助登记信息的同时提醒国际友人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复旦大学俄语系学生和乌克兰籍居民沟通防疫事项 杨浦区供图
这两名大学生只是杨浦区江浦路街道多语种志愿者团队的一部分,目前江浦路街道第一批已经招募了英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共16名志愿者,第二批还将继续招募西班牙语、德语、法语共10名志愿者。
夫妻档社区“外交官”分工明确
“Mr. Daniel, please take your temperature every day.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such as fever,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Daniel先生,请您每天测量体温,如有发热等不适请及时联系我们。)在上海金山区石化街道合生居民区,志愿者顾诗意用英文和来自英国的Daniel交流,细心叮嘱他测量体温,并为其办理信息登记。
金山区石化街道合生居民区志愿者顾诗意(左)用英文和来自英国的Daniel交流。 上海金山区供图
家住金山区的顾诗意拥有高级口译证书,她一直关注着疫情防控进展,得知石化街道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她拉着老公孔令刚,毫不犹豫报了名,“我的口语流利,我老公书面厉害”。这对夫妻档社区“外交官”分工明确,而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提供翻译服务。
近日,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迎来两位从机场到社区“闭环式管理”运送的返沪日籍居民,正式启动14天居家隔离健康观察程序。
但是,这两位日籍居民只会日语和少量的中文,而居委党组织书记钱晶最多能听懂几句简单的日语,如何消除日籍居民14天隔离生活中的担忧成了难题。
让钱晶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街道就派了日语翻译志愿者吕旭伟到居委会蹲点支援。吕旭伟来自街道商会的一家企业,是该企业下属旅行社业务的一名职业导游。
虹口区安丘居委志愿者吕旭伟(左)给日籍居家隔离人员送快递。 虹口区供图
该企业负责人知晓街道筹备成立翻译服务队伍后,当即挑选了几位熟练掌握小语种的导游与社区“共享”,其中还有一位波斯语导游。这些导游不仅擅长小语种,而且十分了解所属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等,与外籍人员交流畅通无阻。
吕旭伟与接受隔离观察的日籍居民建立了联系,并互加了微信,“在这14天隔离期间,您的生活需求,我们会尽力保障,如果有其他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或者电话跟我联系。”
作为“下沉式”支援力量,吕旭伟还将帮助包括安丘在内的多个居民区落实日籍居家隔离人员日报2次体温,并向不能出门的他们提供代购物品、帮送快递等服务。
线上“接单”,同声传译
“Grazie!”(意语,表示感谢)一名居住在豫园街道的意大利居民连连向电话那头的志愿者表示感激,没想到能在异国听到母语的问候,而电话另一头的志愿者郑瑞瑞也露出欣喜的笑容。
豫园街道志愿者制作的多语种防疫宣传材料。 豫园街道供图
12-24,郑瑞瑞在家翻译意大利语居民告示和登记表时,接到了一通来自太阳都市居委干部的来电:有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居民刚刚回到社区的居住地,希望这支志愿团队能够为他们提供线上的同声传译服务。
郑瑞瑞欣然允诺。当天下午,太阳都市居委书记王代蓉带着社区志愿者们,敲开了这名意大利籍居民的门。在敲门前,王代蓉就已经提前和意语志愿者拨通了视频电话,电话那头,郑瑞瑞也做好了交流引导的准备。
门铃轻响数声,这名意大利籍居民打开了房门。望着眼前这名开着视频通话的居委干部,他不由得露出了困惑的眼神。然而,屏幕另一头的志愿者很快就打消了他的疑惑,一通流利的意大利语让他倍感亲切。
简单问候之后,王代蓉、志愿者、外籍居民便开启了一场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同声传译”。居家隔离的要求、口罩申领的细节、疫情防控的方法、社区出入口的调整……居委干部悉心的解释、志愿者熟练的翻译,让这名意大利居民又惊又喜。
身为志愿者的郑瑞瑞,其实是一个需要照顾两个幼儿的母亲,此前想参与社区的防控志愿服务往往都有心无力,而本次的翻译志愿者工作真正实现了她志愿服务的初心,接下来她会用自己的特长去帮助更多的外来邻友。
“What group is this? I don’t speak Chinese.”(这个群是什么?我不会说中文。)一位在集中医学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的意大利母亲起初同样有着语言不通的困惑,好在志愿者架起了两者沟通的桥梁,让她安心了下来。
何艾倪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在3月初,就主动报名成为了长宁区翻译志愿者。
这位意大利母亲带着三位孩子返沪,在集中医学观察点遇到了一些状况——想要换两个相邻的房间、厕所有些堵了需要疏通、消毒用品包需要补货……这些生活需求,在何艾倪的帮助之下,一一得到了解决。
“工作人员跟我说,这位意大利妈妈刚开始隔离的时候有点小情绪,我还有点紧张。但是我用意大利语和她说话以后,她立马发了个‘可爱’的表情,之后情绪都挺稳定的,对防疫工作也很配合。”何艾倪说,“用她的母语和她沟通,也能在心理上起到安抚作用吧。”
上海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学生何艾倪与意大利籍集中医学观察人员沟通。受访者供图
根据防疫形势,何艾倪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帮助社区翻译防疫宣传漫画、日常健康情况监测手册、告知单等材料,也会为意大利友人准备一些防疫建议。“想找机会为抗疫贡献自己所能。”她说。
何艾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的几位上外小伙伴还录制了韩语、意大利语、波斯语等各语种的《健康观察15问》音频,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排查信息时,方便他们与重点国家来沪的外籍人士沟通,以备不时之需。
上海的这些社区“外交官”团队里不乏繁忙的白领、读书的学生,而他们都选择了牺牲空余时间开启线上“接单”模式,制作多国语言版本告知书、微信群实时翻译、云视频沟通......社区“外交官”们热情高涨。
是他们,配合街道社区防疫工作,做好沟通交流的纽带,共同守住家门口这个闭环式管理的“最后一米”。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