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五角场一带矗立着一片拥有着浓郁中国风的庞大建筑群,行走其间,不免会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古都建筑之林”的感觉。事实上,这片中式建筑群与那些真正的古都建筑相比只能算得上是一群晚辈,而在这些建筑的背后实则还隐藏着一个“闻名一时”但却又”昙花一现”的“造城计划”,这就是本文我们所要讲述的主题—“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旧影
20世纪20年代,上海在经过之前数十年的发展积淀后已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埠与国际贸易口岸,但与之相比,当时上海的“一市三治”(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各自为证,缺乏统一规划)、“租界越界筑路”及“发展不均衡”(租界与华界的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并亟待解决,正如孙中山先生在1922年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所提到的: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用与要求”。
旧上海的“一市三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当时中国的版图在表面上开始趋于“一统”,相较于民国前期“军阀混战”的局面而言这段时期的相对稳定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时机”,孙中山先生身前所设想的“设世界港于上海”的“宏愿”至此也终于有了一丝曙光。
1929年7月,随着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在会议上通过了建设大上海市中心区域的决议后,“大上海计划”正式拉开了序幕,考虑到当时上海的“中心区域”已多被外国人辟为租界且南市、闸北两块华界已无太大拓展空间等缘故,该计划将发展的中心定在了位于上海东北的江湾地区,我们如今在五角场一带能看到的许多“史迹”就是在那场“造城运动”所遗留下来的。
当年的这个“大上海计划”原本所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基本涵盖了商业、工业、港口、交通、住宅等各大板块,后来由于抗战全面爆发等原因多“中途夭折”,以下笔者便将至今我们依然能看到的这些史迹中的精华部分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大酉作为当时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和建筑师办事处主任在其间参与或主持设计了其中绝大多数的公共建筑。
董大酉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位于现长海路399号上海体育学院内,始建于1931年6月,建造中途受“一.二八”抗战影响曾一度暂停施工,至12-25正式落成。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一)
该建筑自1929年10月起就开始征集设计方案,至次年2月在众多应征设计图样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五名附加奖,一等奖由赵深与孙熙明的合作方案获得,后董大酉在综合得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二)
作为当年该片区的“核心建筑”,该建筑在“大上海计划”中处于三民路(现三门路)、五权路(现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未建成,约现双阳路北段)四条干路的交汇处,以象征孙中山先生的“倡导”,建筑内外以“青白红”三色为主色调,以对应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旗”的颜色。12-25上海首届集体婚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57对新人在此“步入婚姻的殿堂”。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内的楼梯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内的电梯
另外该建筑以北曾矗立有12-25落成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该铜像后于“八.一三”抗战中被毁,现在位于体育学院内的孙先生铜像为后来重塑,于12-25落成。
孙中山铜像旧照
旧上海市博物馆:位于现长海路168号长海医院内,1934-1936年建造,仿北京城鼓楼造型。1936年4月,首届中国建筑展览会即在此地拉开帷幕。
旧上海市博物馆
旧上海市博物馆内景(一)
旧上海市博物馆内景(二)
旧上海市图书馆:位于现黑山路181号, 1934-1936年建造,仿北京城钟楼造型,现为杨浦区图书馆。
旧上海市图书馆
原中国航空协会大楼:位于现长海路168号长海医院内,1935-1936年建造,从上俯瞰其形象颇似一架起飞在即的飞机,象征了当时国人振兴“航空事业”的殷切期望。
原中国航空协会大楼
原中国航空协会奠基纪念
旧上海市立医院:位于现长海路168号长海医院内,1934-1936年建造。
旧上海市立医院
旧上海市立医院大楼内的地坪
旧上海市卫生试验所:位于现中原路32弄,1934-1935年建造,现大部分为居民住宅楼。
旧上海市卫生试验所
旧上海卫生试验所内的楼梯
旧上海市体育场:位于现国和路346号,1934-1935年建造,12-25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曾在此举行。1954年这里在经过大规模修缮后改名为“江湾体育场”,后曾举办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等大型赛事。
旧上海市体育场(一)
旧上海市体育场(二)
“旧上海市体育场”旧照
此外在该片区内还留存有民京路918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市光路132-146弄“三十六宅”等旧址及从当年一直沿用至今的部分路名(“大上海计划”中的许多路名都会把”中华民国 上海市政府”这九个字分别融入其中),这些都曾是昔日“大上海计划”的历史见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大上海计划”受战争影响全面陷入停滞,原本已建造好各大“市政建筑”也随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抗战胜利后虽说南京国民政府又结合租界已收回的实情主持并制定了规模更为庞大的“大上海都市计划”,但后来也终因历史原因没能得到真正的实施,一场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的计划最终在惨淡中收场,究其失败的根源,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是导致这场计划最终“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而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稳定都将无疑是确保各项发展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我想这大概就是这场计划能留给我们今人最能发人深省的启示吧。
-END-
本文亦发布于“王阳明66 说上海”微信公众号。集笔者“数年走访收集总结之精华”的《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已与广大读者见面,现已在各大网店有售,大家如感兴趣可以关注,如需笔者的“签名本”也可在“王阳明66 说上海”公众号中进行留言。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