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的老龄化程度,常年位居全市中心城区前三名。全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超36万人,约占全区人口数的41%,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智慧化手段服务民生,让老年人也享受到信息便捷的“大蛋糕”?今天的《一网统管精细治城》特别报道让我们去普陀区看一看。
取餐、装箱,每天早上十点不到,送餐员小钱就踏着助餐车,为片区里的老人开启送餐服务。
金岭园小区老龄化程度严重,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就有112人,每天午间的送餐服务量大约在260份左右。作为小区的"管饭人"之一,小钱职责重大,必须把餐品亲自交到老人手里。
“阿姨,饭来了!”小钱三步并两步,就跑到了夏阿婆家。
平时十点多就在家等午饭的夏阿婆,今天却突然敲不开门。小钱有点着急,因为阿婆是半盲人,平时很少出门。他掏出手机,在"老人送餐"专门的政务平台上搜出户主姓名,第一时间向居委会报告情况。小钱说,这是日常工作最重要的一项,万一老人真的在家有意外状况,居委会也能第一时间帮上忙。
与此同时,这条消息也被上传至曹杨新村街道的网格中心。居委会收到消息后立刻联系居民。金岭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陈骏拨通了夏阿婆的电话:“前面送餐员去你家,你人不在嘛?”随后,才得知,夏阿婆原来去看病了,陈骏与阿婆约好,十二点左右,送餐员再次上门。
12点不到,小钱又一次来到了阿婆家门口,“哦哟,终于送到你手上了”。
夏阿婆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自己的饭菜是子女帮忙在线上预定的,自己眼睛几乎失明,外出买菜烧饭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有了这热乎的饭菜,生活也就有了着落和被关爱的暖意。
民以食为天。在普陀区,随着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成熟,不仅为老送餐送得溜,老年助餐点更是办得如火如荼。
周耀明夫妇是这家助餐点的常客。人均消费十多块,不用自己买汰烧,每天可以"翻花头"吃饭,还能享受敬老卡优惠,对老人来说相当实惠。最省心的是绑定敬老卡后,还可以刷脸买单。周老伯对此感触很深:“万一我今天忘记把敬老卡带过来了,你们也看到了,一站就付款成功,这样就更加为我们方便了,真真切切觉得政府又办了桩好事情。”
除了周老伯,隔三岔五来光顾食堂的居民也很多,大家普遍反应“干净、卫生,而且质量越来越有保证。原本菜色还有点单一,现在倒是越做越好。”
其实,自从食堂开张后,无论是菜品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推波助澜"。去年11月,社区食堂引进"智能餐盘"设备,增加了餐盘感应计价系统,通过装菜盘子内的芯片设定好菜价,放到指定感应框内,就可以进行核价收费,提高结算效率。另一方面,每一个餐盘上,老人们欢喜吃啥、不爱吃啥,也被第一时间统计至曹杨新村街道网格中心。看,蜜汁叉烧、黄焖鸡腿、锅包肉是荤菜C位,相比较青菜,菠菜,西兰花就比较"小众"。
曹杨新村街道社区服务办副主任黄祺琦介绍:“我们可以每个月出报表,通过系统里的报表,来了解武宁片区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哪些菜是喜欢的,哪些菜可能销量不好,我们可以提醒运营方进行花式调整,这样也可以避免成本浪费,对他们运营也起到帮助作用。”
既要满足老年人的口腹之欲,更要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在曹杨新村街道的城运中心,特别为老年人设置一户一档制,这样就可以更加方便精准的提供为老服务。
60岁以上、双独居、残疾老人…在曹杨新村街道城运中心的大屏上,每个老人都有着精准的画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片区和居委都有定期的电话询问或上门走访。也就是俗称的"网格化+铁脚板"模式。
张昱是中桥大楼小区的一名志愿者,他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基本上,一名志愿者要照顾5个老年家庭,如果其中有超过8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两天就要走访一次,对于基层来说,压力确实不小。他负责的这位王善英老人,就是纯老家庭,今年83岁,先生也已88岁高龄。
在这次走访过程中,他得知,王阿婆今天有个特别的小心愿。
“我头发长了,想剪又懒得剪。前两个月刚做好心脏支架手术,这两天又都是阴雨天,想想还是等天气暖和点出门,就怕人不舒服。”王阿婆向张昱说了来龙去脉。
张昱把王阿婆的需求输入手机,在曹杨新村街道城运中心内,马上弹出了这条"重点人群"的走访记录,街道下派工单后不久,理发师便抵达王阿婆家。“我头发烫过的哦,你帮我稍微修一修,最好在耳朵下面,遮遮脸”围上围兜,王阿婆在家就享受了上门理发服务。
理发后,"头势清爽"的王阿婆更是喜笑颜开。这几个月来的心愿,终于了却了。但她希望,以后类似这样寻找帮助的途径可以简便、再简便些。“最好是有东西一叫,人就来了。你们年纪轻,搞的来手机,我们点来点去真的搞不清楚,到底年纪大了。”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普陀区探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靠"铁脚板"主动作为固然是好事,但更多数据壁垒没打通,大量依赖基层上门走访,仍然限制了"数字化"的高效与便捷。
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海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就是看怎么样把我们社会上的一些单位,他们的数据连到我们的数据中心,能够让我们随时调取。在业务上面大家互相有一个配合,那么及时有效的能够缩短这个服务老人的距离,提高服务老人的这个时间效率。”
另一方面,老人面对的数字鸿沟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也存在矛盾。目前,普陀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36.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1.05%,老龄化程度常年位居全市中心城区前三。如何让老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享受福利,而不是再因数字鸿沟被抛弃,值得各方深思。
普陀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耀红表示:“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记忆力、判断力,对事情的预估有下降。同时,我们的应用层面、操作层面当中,应用界面当中存在着操作复杂,造成了数字化过程中,本来很便捷,但是反而造成他的麻烦,他也不想使用这种类似的情况。”
对此,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也颇有心得,在他看来,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城市是主场,企业是主体,而市民是主人,所以以前政府解决问题的这角度,还是要做些转变。“围绕老百姓的急难愁的问题,通过数字经济的龙头企业,发挥数字经济的攻关能力,我们政府在旁边做好策划,负责数据上的打通工作,搭建桥梁。”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用数据来赋能,努力探索有温度、有广度、有精度的一网统管养老应用,捕捉老年人的需求并精准匹配帮扶措施,只有在养老工作上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让老年人感受到城市、社区的温度。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 孔权 王思远)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