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嘉宾:
陈跃来
教授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院长
上海市名中医
上海市领军人才
房敏
医学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院长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 所长
国家百千万人才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岐黄学者
指导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支持单位: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
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电视台《医聊大咖说》联合打造的医心向党 申康为民系列访谈节目。我们将聚焦上海市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带大家全面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市级医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级的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
中医药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医药共同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引导下,上海市级医院积极推动中医药融入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型、研究型中医院,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期大咖说,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陈跃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房敏,和大家分享中医药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所发挥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访谈】
张译心 主持人:
陈院长,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推进中医药充分融入健康中国建设。那您觉得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上海做了哪些工作,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呢?
陈跃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院长: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和落实举措,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的精神,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型、研究型中医院。
一是对标国内最好水平,打造一批全国顶尖、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品牌学科,支持市级医院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重大项目;
二是围绕中医特色学科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引育结合、中西并重”,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建立全链条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中医专家;
三是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市级中医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推动中医药临床医学创新;
四是坚持中医办院方针,建立符合中医类医院发展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五是积极推动区域中医联合体建设和长三角中医专科联盟。进一步拓展中医对外合作交流,创新海外合作机制,推动海外中医中心健康发展。
张译心 主持人:
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只有将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西医并重,中医药才能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时代活力。房院长,能不能请您从一个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谈谈,申康是怎么引导中医和西医去协同发展的呢?
房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院长:
申康作为办医主体,在上海的38家市级医院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硬件建设,本身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是有差异的,中医院姓“中”,所以,首先中医临床诊疗流程、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在中医院的建设规划中是被充分彰显、首要考虑的。
其次,我们知道,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其核心首先是“人”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明中,传统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人民健康的需求为出发点,支持医院从硬件、政策等方面健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体系,在保证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重视学科人才团队建设,集中力量着重解决重大、疑难疾病及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一. 落实公立医疗机构中医学科建设全覆盖考核制度。将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纳入医疗机构整体规划、列入考核评价工作体系。
二. 建立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发展水平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评估导向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三. 探索建立中西医一体化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满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西医药服务需求。
四. 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现有国家基本医疗服务基础上,逐步探索将成熟和具有确切防治疗效的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管理中优势与作用,提升百姓健康获得感。
五. 支持多学科参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围绕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医传统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等领域开展研究,推动中医西医汇聚创新,在创新药物、中医药诊疗仪器设备、中西医基础和临床重大成果方面取得突破。
六. 主动对接“新工科”“新医科”,推进建设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AI相结合的应用场景项目研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智能工程+中医的“新工科”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为率先实现中医药大健康数据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支撑。
张译心 主持人:
有政策支持、有群众青睐,发展中医药在上海可谓是“土壤肥厚”、“气候宜人”。说到传承发展,中医和西医还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师承教育”,陈院长,龙华有60年的建院史,请您和大家介绍一下,在名中医传承这块,龙华是怎么做的?
陈跃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院长:
中医药的振兴发展离不开每代中医人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路。龙华医院自建院之初已将名中医传承视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以“师徒结对”模式传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比如,我们的顾氏外科疗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院元老之一的顾伯华教授就是顾氏外科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又是现代中医外科学奠基人。顾伯华教授不仅创建了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更培养出5位上海名中医,创下“1位名中医培养出5位名中医”的佳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院校教育成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后,鉴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医院在总结“师徒结对”传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1年在全国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坚持“以建立名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
通过十几年不懈努力,目前龙华医院成立了40个各级各类的名中医工作室,其中,国医大师工作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7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29个。
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医院人力资源部、医务处、名中医传承办公室积极组织申报工作,有序、高效地协助院内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结对院内外名医大师申报,经上海市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轮遴选,共有10位导师、17位继承人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
为确保每批次继承人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任务,院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进行有效管理。建立由医院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与医院人才培养工作小组构成的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该工作小组由人力资源部、医、教、研、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组成,人力资源部设专人作为联络员。同时,建立严格、规范的日常培养管理制度,加强全过程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师承工作的开展。
“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抢救性保留下名老中医诊疗过程和经验,这一传承模式也促进了龙华医院的中医内涵建设,促成了中医药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涌现出国医大师刘嘉湘、施杞、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长江学者等一大批代表性人才,成为医院发展的源动力。
医院将不断探索构建以量化和标准化方式培养高层次学术继承人的新途径和新渠道,进一步推动“龙华医院优秀青年医师——龙华医院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龙华医院中青年名中医——龙华医院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中医药传承新高地。
张译心 主持人: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正是因为人才辈出,才能让龙华在中医院中脱颖而出,尤其是科技影响力,在2020年权威机构发布的《基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科技影响力的中医医院评价研究报告》中,龙华排名全国第二。在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中,龙华是如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针呢?
陈跃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院长:
龙华医院始终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药”的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学科林立,优势突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等。在百姓心中更是形成“看中医去龙华医院”的好口碑,年门急诊人次405万余,年出院人次6.3万余。
比如肿瘤科,我们医院被誉为“全国中医肿瘤的高地”,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专科之一,在“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首倡“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肝癌、脑瘤等10余种常见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和防治肿瘤放、化疗毒性反应的中医诊治体系。
另一张“王牌”,龙华医院伤骨科将传统石氏、王氏伤科中医特色和最新现代技术应用相结合,形成脊柱、关节、创伤专病-专科-专人诊治研究的临床模式,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脊柱滑脱症、骨关节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疏松症、脊柱侧弯、各类创伤性骨折脱位等疾病上形成从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周期治疗方案。现在这门学科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等。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申康中心的要求,以研究型病房建设项目促进国家医学中心申报,以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彰显研究型病房的成果,深化改革、推动机制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张译心 主持人:
很多人会觉得中医是一个“慢郎中”,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向就会让大家觉得,那高精尖的重型武器在中医医院真的有用武之地吗?这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房院长,曙光医院是上海第一家的中医医院,同时也是海派中医文化的代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房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院长:
这个问题特别好,所谓大家说的中医是“慢郎中”,其实,在救治一些疑难危急重症方面,中医自有系列的治疗体系,理法,方药。当然,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临床干预自然不同。但是,临床上常见的如CT、核磁共振、B超、心电监护、血液生化等检查检验设备,不能简单的说仅是西医使用、或是中医是否应该使用,这是社会进步的科学结晶,理应为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服务。
在中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中,我认为一些必须的仪器设备乃至高精尖的装备是必须的。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充分认识必要的硬件配置对中医院的学科发展、人才建设、中医特色的守正创新和传承精华可起到非常重要促进作用。所以曙光医院在一些新兴学科、亚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中,大型的现代化装备得到了申康的给力支持,目前看来,运行效率效益和对中医院发展促进作用非常积极,最终得益的是病人。
张译心 主持人:
曙光医院有116年历史,2008年开部市共建“研究型中医院”先河,围绕这个目标,这些年曙光医院都做了哪些细化工作呢?
房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院长:
医院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临床科研协同发展,创新“慢病”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在标准化建设、中医病证研究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蝉连全国中医院“国考”第一名。目前,医院拥有中医内科、骨伤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肝胆病、中西医结合外科、中医肾病、传染病、护理,中医信息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对接国家全民健康战略目标,可以说具备了发展研究型医院的基础。
具体措施上:我们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等传帮带作用,成立国医大师严世芸心病诊疗中心、全国名中医蔡淦脾胃病诊疗中心、全国名中医石印玉骨伤诊疗中心、25位上海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传承名医经验,提升中医内涵建设。
同时,依托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6大研究所,25个临床研究室,对接国家战略,紧扣临床焦点难点问题,着力建设中医药防治脏器纤维化临床医学中心,以中医药防治器官纤维化(肝肾心肺)为纽带,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部市共建“研究型中医院”为基础,打造“研究型门诊+示范性研究型病房”临床研究模式,建设高水平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型医院。
优化管理体制,培养多学科交叉临床研究队伍,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进一步优化中药抗纤维化机制与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平台、生物样本库建设、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评价和新药研究平台等。
推进国家中医药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防治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公共卫生人才建设,探索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
建立中国式康复模式。着重发挥中医在康复领域的独特优势,将全院床位对针灸、推拿、康复科开放,开展多元化康复治疗。结合MDT团队诊疗评估,将针刺复合麻醉和中医围手术期管理相结合,首创具有中医特色的术后快速康复理念,切实落实“守正创新”。
【结束语】
张译心 主持人:
感谢收看由光明乳业冠名播出的《医聊大咖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团结奋斗下,上海市级医院努力构建高水平中医药临床研究体系,大力推动成果转化,“海派中医”的医疗技术实力和医疗服务水平迈上了发展新台阶,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的答卷,奋力谱写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非常感谢陈跃来院长、房敏院长做客本期大咖说,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