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等奖最多的一年、奖项更为开放的一年、首设科普奖项的一年……2019年度是上海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组织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
19日,上海科技奖正式出炉,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涌现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在评选中脱颖而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将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善作善成的精神抓创新、谋未来,与时俱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强化“四大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
就在19日,2020上海城市旅游宣传片正式发布,主题包含“容得下好奇,永远有惊喜”。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和这座城市的气质同频共振:我们用好奇丈量世界,世界用惊喜回馈我们。
“最高端”:3个特等奖,是近年最多的一次
2019年上海科技奖在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涌现3项特等奖。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2项。
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产生特别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最高规格的肯定。今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之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特等奖从“时有空缺”到“惊喜频现”,折射出的是上海创新策源能力的稳步增强。
记者梳理发现,上海自2012年恢复特等奖至今,除2013年和2017年特等奖空缺外,其余6个年份,累计涌现10项特等奖,其中2016年和2018年各2项;2019年3项,是近年来最多的年份,分别是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和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
“控制软件是工业重大装备的中枢,是国家利器。要让它足够锋利,就需要优良的磨刀石。我们就是把铸剑的磨刀石做好做精,这样来提高重大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质量,确保它们安全可信。”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创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说。
从近年来特等奖涌现看,上海科创中心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一系列重大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
“最动容”:八旬老院士获科技功臣奖
会上,李强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亚珠颁发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并请他们在主席台就座。
84岁的陈亚珠,带领团队数十年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大型无创医疗器械的民族化、产业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她是我国大型无创医疗器械研发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开创了我国重大疾病物理治疗的学科研究新方向,在国际超声治疗领域享有盛誉。
她的人生有两次跨越学科的传奇经历。陈亚珠早期在过电压防雷保护、高电压绝缘设计、静电场数值计算等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绩卓著。
40多岁时,她以电力系统知名专家的身份,成功研制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电效应体外粉碎肾结石机器,实现国产替代进口的零的突破,时至今日,那段传奇故事仍是中国泌尿外科史上精彩的一页。
在59岁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之后,她并不居功自满,反而感到肩负重任,毅然放弃了她擅长的高电压技术领域,选择深入医学工程领域作出新的贡献。20多年来,她倡导肿瘤等疾病无创、精准、多元化的治疗理念,率先提出超声治疗新方向,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研制“磁波刀”“超波刀”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健康中国、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紧密”:长三角“抱团”创新共同体
从获奖项目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跨区域辐射作用显著,特别是与苏浙皖协同创新紧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特征明显。
2019年,所有880家完成单位中包括了204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3.18%。从近年情况看,上海与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安徽等地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最多。其中,江苏、北京、浙江始终位列前三。
从城市群视角看,上海与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之间的合作最为紧密,2016年至今,上海合作的苏浙皖机构占比稳定在40%左右;远高于与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的20%左右;以及粤港澳地区(广东、香港和澳门)的7%左右。
“最开放”: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提名
现在的上海科技奖,可以说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奖项之一。从今年度的评奖开始,落实上海市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首次邀请高层次外籍专家参与提名和评审。
37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国籍涵盖美日法等11个国家,奖种涉及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其中有12个项目获奖;外籍专家作为提名专家,提名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4名外籍及港澳专家应邀作为评审专家。
其中,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严酷环境下钢筋混凝土防护技术体系创新及工程应用”,由外籍专家教授提名,这也是上海科技奖首次有外籍专家提名获奖项目。
“最未来”:42个项目第一完成人为“80后”
科研主力以30岁至40岁区间居多。全部完成人中,正处在上升通道且最有创新活力的这一群体,占比38.89%。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度共有42个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为“80后”。
其中主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大型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协同优化与智能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的上海交通大学的黄文焘副教授在2019年年仅31岁,是今年所有第一完成人中最年轻的。
“最科普”:还有张文宏吗?请来一打
疫情期间,上海普通医生张文宏因通俗、接地气的语言被广大网民所喜爱,并亲切地称之为“张爸”。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2019年度,上海首次设立科学技术普及奖,这也是地方科技奖励系统中首个以“科普”之名单独设立的奖项。
科学技术普及奖授予取得重大科普成果,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组织。
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评选出4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从领域来看,生命健康类科普教育是主体,4项一等奖均聚焦医疗保健领域,涉及心脑血管科普教育、糖尿病防治、中医药科普、近视矫治等内容。
从科普形式看,线上、线下相结合是科普教育的主要形式,依托载体包含主题馆、课程库、丛书、微课程、儿童读物等多种形式;传播形式,线下传统阵地与互联网线上通道,实现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成为新的科普途径。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涌现更多的“张文宏”们,为更多人插上科普的翅膀。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