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看书 (视频制作:吕心泉)
纳博科夫是著名作家、文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博物学家,他终其一生都表现出了对蝴蝶研究的巨大兴趣。由于他的文学作品太富盛名,人们反而不愿相信 他的博物学成就,事实上,两者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在他的文学作品里,最引起轰动的是1958年问世的小说《洛丽塔》。小说的魅力自不待言,兰登书屋曾经评选过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洛丽塔》名列第四,据说事实上评委们是把它评为第一的。现在公布的位列第一的作品是《尤利西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他在蝴蝶研究方面的成就是什么呢?人们公认他是全世界一流的鳞翅目研究专家,然而他并没有生物学学位,也没有科班出身的研究背景,但他凭借对蝴蝶极强的兴趣与出色的天赋,对蝴蝶进行了深刻的观察与研究。其中一项,是将蝴蝶科学地进行了分类,其中一些分类方法因其科学与严谨,至今难以被更改; 他曾在1945年提出一个假说,他在南美洲发现的某些品种的蝴蝶是从白令海峡迁移过去的,他是从博物学层面给出的猜测,一直到半个多世纪后,他的猜测得到了证明,这表明了他极富远见的洞察力。除此之外,他运用文学天赋对蝴蝶进行描述的文字更是难以被超越。
人们很难想像一个如此优秀的文学家怎么会对蝴蝶研究如此钟爱痴迷、并且 还能登堂入室,成为蝴蝶相关学科里的重要人物,还是要先从他的生活变迁说起。
1899 年,纳博科夫生于圣彼得堡,家境极其富裕。父亲是文艺复兴人士,同时也是蝴蝶收藏家。母亲这边也都有着浓厚的从事研究的家族传统,纳博科夫的外曾祖父是俄罗斯皇家医学院的首任院长,外祖母请人专门来教自己的女儿也就是纳博科夫的母亲做博物研究,并且还辟出一间屋子做化学实验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从小就培养了对蝴蝶以及文学的浓厚兴趣。
1917 年,俄国革命发生,田园生活戛然而止,失去了家族巨额财富,,纳博科夫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生存以及养家糊口而拼搏,从圣彼得堡到克里米亚,从欧洲到美国,一直到1950年代他的文学出版达到高峰,经济条件才大为改善。在这么漫长的为生计奔波的岁月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蝴蝶的热爱,甚至是迷恋。他曾经于1941年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担任工作,每周只需工作 3 个半小时,但他在那里每天花 14 小时研究昆虫,以至于视力严重受损。纳博科夫最后成名是在美国,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还是回到了欧洲,在离世前的最后18 年,他居住在瑞士的一片山区,这里也是他最爱的蝴蝶采集地点,而这里的植被与地貌跟他幼年时期圣彼得堡附近的家乡极其相似。
对一样东西痴迷,并不代表就一定有相关成就。纳博科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在强大的兴趣推动下,他以严肃的态度从事蝴蝶研究,文学创作与蝴蝶研究都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他是将之结合得最好的人。发现美、感知美,需要能力;而将这种发现与感知具象化,则需要技巧与科学。
有观点认为,传统的博物学,也就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古老的适应于环境的学问,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相比其它强势文化,博物学文化如今显得低调、无用。然而,世界上的很多物种正在消失,如果没有博物学,用纳博科夫的话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它曾经在世界上存在过”。是啊,有多少物种我们终其一生根本无缘相见、无从听说,这个我们生活的星球到底有多少我们不曾谋面的邻居,我们不得而知,而博物学可以尽可能地说出一些答案,留下历史的只言片语。
从事这样的研究是孤独的,那是把人独自置身于冰川的孤独。但是享受这种孤独却能带给人极大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建立在深植于心的审美能力与智慧之上。艺术与科学有时看上去是“无用”的,将“无用”的东西研究出名堂,,体现的恰恰是人类的审美与智慧,这也正是纳博科夫的蝴蝶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
童年生活极度丰富自由、青年时期颠沛流离,在大时代变迁里失去了一个个家人与巨额财富,各种伤痛与打击之下,纳博科夫依然凭借着自己的艺术与科学天赋在中年得以安身立命。他对物质没有太大追求,他的居所也非常简朴,与妻子感情深厚,生活淡泊安宁,唯一投入绝对热情的就是文学创作与蝴蝶研究。
人们熟知的蝴蝶的运动大多是在围绕花丛上下飞舞,的确,大部分种类的蝴蝶飞行距离不会超过几百米,然而有的蝴蝶却可以飞越大洋。纳博科夫的一生正如他钟爱的蝴蝶一般,无论怎样的人生险境,最终飞越沧海,当他最后回到与家乡风景非常相近的地方终老时,内心该是何等宁静。
(新书提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