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带来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围绕国有艺术院团如何利用新媒体展现艺术品质、发挥专业性引导的,另一个关于在孩子的基础教育美育方面,国有艺术院团应如何积极作为。
近年来,刘学俊策划并带领中国广播艺术团打造了《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民族交响歌剧《莫高窟》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他策划的《北京民族交响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固定的文化品牌。
其中,《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以西洋管弦乐队加民族器乐的表现形式,用音乐讲述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让神秘的东方节气文化在音乐的语言中被世界更多的人所了解;并创新传播形式,通过短视频、音乐原声、纪录片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让“阳春白雪”主动拥抱新媒体,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
中国广播艺术团是国家级综合表演艺术团体,是直属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正局级事业单位,下设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广播说唱团、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中国广播电声乐团、中国广播合唱团5个分团。
作为艺术品种最多的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国广播艺术团有着70多年历史,于2003年由中国广播艺术团和中国电影乐团整合重组而成。87版电视剧《红楼梦》、电影《少林寺》等经典影视作品的配乐,都是来自中国广播艺术团的经典原创作品。
「广电独家」对话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请他谈谈今年两会他的新提案。
▍与时代同步,拥抱新的技术手段
「广电独家」: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您今年带来了什么提案?
刘学俊:我有一个提案是围绕国有艺术院团如何利用新媒体展现艺术品质、发挥专业性引导的。
广播艺术团最初是为广播而生的,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名家,产出了很多名作,比如侯宝林、马季、姜昆、冯巩、李金斗等曲艺名家,《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瑶族舞曲》《秦兵马俑幻想曲》《月儿高》《乱云飞》等经典乐曲。这些都得益于广播才家喻户晓,因为广播在当时受众面是最大的。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对年轻人的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必须与时代同步,拥抱新的技术手段,拥抱互联网,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想要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得既好听又好看还好玩,就必须用新媒体去传播,让年轻人也喜欢,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他们的心灵。这就需要我们国有艺术院团既有高大上的作品,又下功夫采取接地气的方式,这样产生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广电独家」:“阳春白雪”如何拥抱新媒体?
刘学俊:有一个鲜活的例子。2021年7月,我们原创的作品《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首演。在此之前,这个作品我酝酿了六七年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用心灵感知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很重要的节点。在《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中,每一个中国节气都有一首音乐的表达,有的是纯交响,有的是交响加民乐,有的是交响加歌唱。我们给每个节气起了名称,比如《立春——万物生》《春分——赶集忙》《惊蛰——春雷动》《立冬——万物藏》等等。
我们用“讲述+现场演奏”的方式,制作成短视频,在国内外短视频平台上进行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短视频撷取它们的精彩片段,有画龙点睛之妙,起到了吸引眼球和流量的作用。其次,相关短视频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和兴趣,并把他们引流到剧场的实际演出之中。如此一来,我们既能有流量又有票房,同时还传播了正能量。
我们还有很多作品有拥抱新媒体的计划,只不过现在还需要一些合作方。比如去年12-24我们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民族交响歌剧《莫高窟》音乐会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效果非常震撼。我们现在正在跟敦煌艺术研究院和其他有关部门有效有机对接,探索怎样联合起来把这些优美的旋律做成短视频,把敦煌的故事用音乐的方式推广出去。还有,去年中国电影乐团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携手把经典动画片里的音乐搬到了舞台上,那些动画片都是年轻人喜欢的。我们现在正在拍摄这个纪录片,预计今年五六月份就可以上线。
新媒体有它的规律,我们找到它的规律和共性,撷取优秀作品最精彩的一段,通过炫酷的拍摄手法和包装,把年轻人吸引过来,激发他们继续深入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未来我们还计划做直播,不仅可以现场演奏,还可以为大家讲述,跟大家分享创作和演出背后的理念,以及院团发展的历史脉络。
国有艺术院团有责任去拥抱互联网时代,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国有艺术院团的风范、品质、艺术造诣传递给广大的年轻人。我们用发展的眼光,以先破后立的方式,今年重点推进这件事。
▍“重温经典”频道广受欢迎,“双治理”立竿见影
「广电独家」:“重温经典”频道于12-24正式开播,在您看来,此举措有何意义?对文化传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学俊:能称得上经典的,一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艺术作品。如果说我现在创作一个作品,现在说它是经典,那是偏颇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经过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上百年流传,才能成为经典。
国家广电总局新开设的“重温经典”频道,作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12-24正式开播后,我看到,87版《红楼梦》、《四世同堂》、《西游记》……这些经典影视作品都在播出。
87版《红楼梦》与我们团是有渊源的,作曲王立平后来担任了我们中国电影乐团的团长,所以现在我们广播艺术团还经常上演《红楼梦》的民族管弦乐。
“重温经典”频道播出这些剧,老百姓肯定希望看、喜欢看。一听到《枉凝眉》,我们就想到《红楼梦》——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有很大的受众面。所以说开设“重温经典”频道是做了一件更好服务人民的好事。
按说相声是“吃新不吃旧”,老百姓喜欢听新相声,因为第一次听觉得特别好笑,再听一遍“包袱”就都知道了。但是经典的作品不一样,你明明知道“包袱”在哪儿,你还会乐,觉得它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意义,而且特别有哲理。
不光是电视剧,接下来,一些经典的曲艺作品也要重新搜集,一些经典的民乐作品也要重新演绎,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点子。
「广电独家」:去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即“双治理”),您认为成效如何?
刘学俊:国家广电总局在“双治理”上下了功夫,使得电视开机率、收视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我们这些经常看电视的群体来说,可以更便捷地看到一些优质的、有价值的电视节目,这是非常简洁明了的成效,只要看电视的人都是有体会的。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看电视是一种习惯,比如说我在吃晚饭的时候就必须开着电视。“双治理”之前,左一个选项、右一个选项,想看什么都找不到。通过这样的治理,看电视变得简单方便多了。
由于看电视更便捷了,年轻观众也被吸引过来,这也是为什么从春节之后电视开机率和收视率都慢慢提升的原因。这与国家广电总局所作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这么多的工作,而且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理念是做不成的,这证明广电队伍是能打硬仗的。
这是第一阶段,后边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我特别期待“双治理”按照计划往前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需要艺术智慧
「广电独家」:艺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桥梁,您觉得在目前这样一个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发挥艺术的魅力,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
刘学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元素,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样让西方文明接受,这需要艺术智慧。
语言的尽头是什么?是音乐。去年的提案,我提的就是用世界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是世界通用语言?是音乐。即便语言不通,听到同一个旋律,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做成《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的原因。民乐只是作为一个色彩,它的基础是交响乐。未来这个乐曲传播到国外去,国外交响乐团想演奏的话,我们可以把乐谱给他们,他们同样可以演奏,虽然他们很可能不知道节气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应该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讲好中国故事,而不应该用灌输式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会讲中国故事,这很重要。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出的,是我们祖先秉承科学的精神,进行科学的测算得出的,只有一帧一帧地量,才能弄准了。我们应该秉承这种精神,心平气和地把我们的故事讲出去,既有人文又有科学,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多一些心灵上的感悟感知。如此一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更有说服力,更沁润对方的心灵。
「广电独家」:您还有哪些补充?
刘学俊:我今年还有一个提案,关于在孩子的基础教育美育方面,国有艺术院团应如何积极作为。国家推行教育“双减”之后,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希望政府搭建渠道,让国有艺术院团的优质艺术人才对接市场,为孩子们的美育打好坚实基础。
编辑: | 周睿明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