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学城无人不知,而“城”,并非初始就是“城”,从农田到园区,再到城市,历经30余年建设的张江,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做强创新引擎;同时也在不断推进产城融合、用活空间的实践。
张江,在一万个日夜更替中,踏上中国科技自立的征途;张江,也在昔日阡陌农田之间,演绎城市拔节生长的奇迹。一张张高空影像,记录了张江的奇迹征途。
1994年的高空图像清晰显示,张江域内农田覆盖,可见的大路只有一条川北公路由西往东,再向南延。曾经的川北公路,是川沙县城开往上海市区的交通要道;如今依然保留着这个路名的,只有和张江路交界的这一小段。随着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大幕拉开,高空影像图最先记录下的变化,就是逐渐交织的路网。
张江的马路,从一开始就饱含科技“浓度”。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地图与地名科副科长叶草,早就在地图里看出了规律:“你看东西向是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比如李时珍路、郭守敬路、祖冲之路、衡路;南北向道路是以外国科学家名字命名,比如牛顿路、居里路、哈雷路、高斯路,中西合璧,形成了这样一套命名方案。”
瞄准国际前沿,实施前瞻规划,一条条马路架设起高科技园发展的“康庄大道”。锚定生物医药产业,药谷率先进入开发。龙东大道南面的李时珍路,对张江制药人有着特殊意义,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一批外资药企和国家级药物开发平台,就是在这里,为“药谷”的开创,集聚了最初的力量。从北面1平方公里起步,生药产业布局越过川杨河,不断南下,细胞产业园、创新药产业基地从无到有,如今用地总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从业人员达到9.5万,可实现从早期研发到临床中试,到产业化全过程。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遇到很尴尬的事情。” 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刚,2000年初就来到药谷,一路参与产业建设, 并见证张江科创功能的变强。但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步意识到,张江科创服务功能的“短板”,不断显现。
“比如说2021年,我们要当时决定要召开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规模是比较大的。那么当时我们就把张江所有的酒店都动员起来,主会场放在东郊宾馆,张江区域内所有的酒店都作为分会场,同步去召开,这才能勉强满足会议的需要。”
由“园”到“城”,是张江城市功能拓展迈出的关键一步:2017年,张江科学城规划批复,2019年,作为全市唯一一个“科创型”的城市副中心,张江城市副中心建设开启。科学会堂、两幢320米的高楼,酒店、商业、绿地,共同构成“科学之门”,也形成张江最新的天际线。
吕贵雪,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规建处规划师,她认为,这是增加整个科学城城市功能强度和密度的一个区域。“应该说我们整个张江的更新,就是拉长长板、补足短板的一个过程;拉长长板,就是继续做大做强科创和产业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补一些城市功能的短板。”
城市的生长,要建新、也要“存古”;在科学之门 东北面,张江镇中心区域的张江老街、这个曾经的江南水乡集镇,也将迎来新生。张江“城中村”项目已经滚动开发了9年,未来将形成商办、住宅、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街区综合体。区域内核心项目、优秀历史建筑吴家大院的修缮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成为过去和现在的一个连接点。
在中建东孚上海公司张江项目土建工程师侯文杰看来,老建筑也是张江的一部分,修缮要尽量“如旧”。比如,吴家大院大概有50%的瓦已经损坏掉了,那就尽量把原有尺寸的瓦,用在建筑可视面的位置;另外再以1比1的比例,在山东以传统工艺烧制了一些,主要用在二楼的背立面区。
印刻岁月痕迹的古桥、香樟,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后续将融入整个历史风貌街区的规划之中。已搬离的老街居民,住进了现代化的城区,这里的留存更新,也为他们留住了逝去的记忆。
浓缩产业开发征途的“药谷”、承载现代城区功能的副中心,还有,风尘仆仆由古至今的老街,都和谐融入张江这片区域的更新发展。古今对望中,科学城的生长故事,还在前行,未完待续。
编辑: | 陈慧莹 |
摄像: | 顾克军 |
责编: | 师玉诚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